![]()
图文/王韬
“八仙栖灵地,龙山藏秀色。”九月风里裹着桂子绽放的甜,我循着这句诗走进龙山民宿村落,方知秋意早在此酿得浓醇——群山环作青屏,枫叶渐次染作绯色,连空气里都浮动着松针与野菊交织的清冽。
村落路口的指示牌是最醒目的迎客者。橙红立柱上,“我在龙山村等你”的红底白字灼灼,下方心形与“想你的风吹到了龙山”的软语,像极了村姑倚门时的笑涡。往下看,粉色“王家院子”、蓝色“竹林小院”、绿色“水岸人家”的指路牌各立一方,连最中间的圆形标牌都俏皮得很,写着“咔嚓~”,配个相机图标,分明是在说:“来都来了,留张影吧!”底部信息板印着“朋友圈”“发现> 龙山村”,倒像是这村子也懂年轻人的仪式感,连秋光都要你晒进九宫格。
![]()
沿着石板路往深处走,中式导视牌立在碎石地上,黑瓦飞檐下,“王家院子”“郭家院子”的红字配着箭头,旁侧红灯笼垂落,风过时轻晃,把“八仙栖灵地 龙山藏秀色”的竖排小字摇得愈发清晰。不远处,两顶帐篷扎在碎石间,粉白与黄绿的帐篷布像云絮落在山脚,后方便是白墙灰瓦的民居,墙根红灯笼映得门楣暖融融的——想来住客晨起推窗,该能看见山尖的晨雾与篱边的野菊。
转过弯,一溜石板台阶引向木质拱门,门旁木栅栏挂着块白牌,凑近才看清是“龙山”二字的灯笼在风里摇晃。台阶旁的民宿最是动人:两层白墙缀着木窗,灰瓦屋檐微翘,长廊下红灯笼串成线,小院石桌上摆着茶盏,藤椅旁支着顶帐篷,院角的菊花正开得热闹。这是哪户农家正在做晌午饭,灶烟袅袅升起,混着石板路的苔香,直往人心里钻。
![]()
若说民宿是山里人家的烟火,那菜园便是龙山的勃勃生机。方整的菜畦里,青菜绿得发亮,边角缀着小朵黄菊,木质牌上“在自然里”“寻牧”“小美好”的字样,把寻常日子都融进了诗,顿感惬意满怀。远处小径铺着大小石块,两侧砾石间,秋菊正与山景私语。而最浓的秋味,藏在某户人家的墙根——金黄玉米串成瀑布,从房檐垂到地面,红漆灯笼上“龙山”二字被晒得发亮,像是在骄傲的呐喊:“咱村收成好着呢!”
![]()
走过村中农户间的蜿蜒小道,见干净利落的猪圈里,两头小猪在水泥围栏里拱土,粉白的背沾着草屑,倒添了几分憨态。山风掠过,吹落几片枫叶,飘进石板路的缝隙里,也飘进“想你的风吹到了龙山”的余韵里。
原来龙山的秋,不在刻意的雕琢,而在指示牌的软语里,在帐篷的白裙里,在玉米的金浪里,在每一扇挂着灯笼的门后,在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身上。这八仙隐藏的灵地,原来是把岁月酿成了最浓的秋酒,只等有心人来,饮一口,便醉了整个季节。(乙巳秋月某日凌晨王韬草撰于八仙童在龙山民宿)
【作者简介】
![]()
王韬,笔名遥望五峰。七十年代末出生于陕西平利,国家公务员。爱好诗词文学、摄影旅行和户外运动等,其文学、摄影和新闻作品千余篇(幅) 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专辑和新媒体。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中国民俗摄影协会、陕西省诗词学会、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新华社、光明图片、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平利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兼职副主席,平利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安康市民俗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陕西民俗摄影协会常务理事。平利县政协委员。
编辑:栀玥|审核:王韬
#安康头条##文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