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前几天,我和一位做AI创业的朋友聊天。他刚拿到B轮融资,办公室从共享工位搬进了独栋写字楼,团队也从5人扩到50人。我问他:“现在最忙的是什么?”
他苦笑:“天天开会、调架构、定OKR、搞文化建设……感觉每天都在‘管理复杂’。”
我点点头,说了一句:“你离高手,还差一点。”
他愣住:“为什么?”
我说:“因为真正的高手,都很简单。”
一、复杂是表象,简单才是能力
很多人误以为“高手”就是懂得多、做得多、想得深。于是拼命堆功能、加流程、设指标,把一件事搞得无比复杂,仿佛越复杂就越专业。
但真相恰恰相反: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
乔布斯回归苹果时,面对上百条产品线,只问一句:“如果只能留4款,你会选哪几个?”最终砍到只剩iMac、iPod、iPhone、MacBook四条线。正是这种极致的简化,让苹果起死回生。
任正非说:“华为没有秘密,就是傻傻地坚持做简单的事。”
张一鸣早期做今日头条,核心逻辑就一条:“用算法把对的内容,推给对的人。”没有花哨概念,只有清晰路径。
复杂,往往源于不确定和焦虑;而简单,来自洞察本质后的笃定。
二、高手的“简单”,有三层境界
第一层:目标简单——知道自己要什么
普通人容易被机会诱惑,今天追风口,明天换赛道,结果精力分散,一事无成。
高手则像激光,聚焦一个点,持续打穿。
巴菲特99%的财富是在60岁后获得的,但他50年如一日只做一件事:买优质企业的股票,长期持有。
他的投资哲学,小学生都能听懂,但没人敢像他那样“简单”地坚持。
第二层:方法简单——用最少动作达成最大效果
亚马逊的“两个披萨团队”原则:一个团队不能超过两个披萨能喂饱的人数。为什么?因为人少,沟通成本低,决策快,执行直接。
这就是用组织设计的“简单”,对抗管理的复杂。
再比如,丰田生产体系的核心就一句话:“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数量,生产需要的东西。”
没有KPI轰炸,没有层层审批,只有对“浪费”的极致警惕。
高手不追求“做了多少”,而是“是否必要”。
第三重:表达简单——让别人一听就懂
很多专家喜欢用术语包装自己,显得高深莫测。但真正厉害的人,能把复杂逻辑讲成故事。
爱因斯坦说:“如果你不能向六岁小孩解释清楚一个概念,说明你自己也没真正理解。”
刘慈欣写《三体》,用“黑暗森林”四个字,就把宇宙文明博弈讲透了。
简单表达,不是浅薄,而是通透后的降维。
三、为什么我们做不到简单?
因为简单太难了。
它需要三种能力:
洞察力——看穿表象,抓住本质;
勇气——敢于砍掉“看起来重要”的东西;
定力——在噪音中守住核心,不被带偏。
大多数人缺的不是智力,而是“断舍离”的魄力。
舍不得删掉一个冗余功能,怕用户流失;
不敢简化汇报流程,怕领导觉得不重视;
不愿放弃次要目标,总觉得“万一有用呢”……
结果,系统越来越臃肿,效率越来越低,人越来越累。
复杂,常常是我们对不确定性的补偿行为——用忙碌掩盖方向模糊,用细节逃避战略思考。
四、如何修炼“简单力”?
1. 每天问自己:“这件事,不做会怎样?”
如果答案是“其实没影响”,那就果断停掉。
微信张小龙有个原则:“新功能上线前,先想怎么关掉它。”
因为他知道,加功能容易,减负担难。
2. 用“第一性原理”思考
马斯克造火箭时,不参考NASA的流程,而是回到物理本质:“火箭由哪些材料构成?成本是多少?”
结果SpaceX成本仅为传统航天的十分之一。
剥离所有假设,直击本质,复杂自然消解。
3. 给自己设“简单指标”
比如:
会议不超过30分钟;
PPT不超过5页;
产品功能每年只新增3个。
用规则倒逼简化。
五、简单,是最高级的成熟
最后我想说: 简单不是幼稚,而是历经复#热点观察家#杂后的返璞归真。
就像中国画的留白,不是空无,而是意境;
就像顶级厨师的一道清蒸鱼,不靠调料堆砌,只靠火候与食材本味取胜。
真正的高手,早已看透:
世界本不复杂,是我们把它想复杂了;
成功本不神秘,是我们把它搞神秘了。
所以,别再用“我很忙”“我很累”证明自己努力。
真正的高手,往往看起来很轻松——
因为他们只做关键的事,只说关键的话,只交关键的人。
大道至简,高手无招。
愿你我,都能在纷繁世界中,活出那份清醒的简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