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基因组学大会名誉主席、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D. Watson)博士于2025年11月6日在美国长岛与世长辞,享年97岁。科学界一颗璀璨的星辰陨落了。
1953年,年仅25岁的沃森与弗朗西斯·克里克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合作,揭示了DNA双螺旋结构,这一发现不仅开启了分子生物学的新纪元,还为基因组学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参与推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彰显其远见卓识——早在1988年,他便在《科学》杂志撰文呼吁“测序人类基因组”,这一倡议最终促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该计划于1990年由沃森宣布启动,并得到了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随后,包括英国、法国、日本、德国和中国科学家也纷纷加入。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宣布完成人类基因组草图,这一成果标志着人类对自身遗传密码的首次全面解析,其影响堪与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比肩。他的著作《双螺旋》将科学探索的激情与困惑娓娓道来,激励了无数青年走上科研道路。
沃森教授始终对中国科学事业怀抱深情。1999年,他致信中国领导人,强调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重要性,信中写道:“人类基因组需要中国的智慧,这既是责任,也是权利。” 这一倡议直接促成了中国承担1%人类基因组测序任务,让中国在全球科学舞台崭露头角。
沃森教授对华大的关怀尤为深切,每年一度的冷泉港会议上,他总是亲切接见所有的华大代表,和他们合影并予以鼓励,赠送的亲笔签名书籍也超过100本。他曾多次莅临华大视察,从北京到杭州,再到深圳,他感叹“这里涌动着东方科学的活力”。他提醒我们:“基因组学是数据驱动的科学,中国必须建立自己的大数据平台。” 这一理念深刻影响了华大技术布局。
2006年,在沃森教授与国际基因组计划同事们的共同倡议下,首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在杭州举办。他多次参加国际基因组学大会,每次都会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讲。2023年4月25日,在第18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上他发表视频致辞,祝贺ICG-18举办,并回顾了基因组学的发展历程,强调了这一领域在推动科学进步与改善人类健康方面的重大意义。
![]()
2006年首届ICG,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主要负责人,各国基因组学界领军人物在杭州西湖合影。(右五为沃森教授)
![]()
第18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上,沃森教授发表视频致辞
沃森教授与华大青年科研人员交流时毫无大师架子,总以“科学传道士”的热情激发后辈。他曾在华大的学术走廊里与年轻学子畅谈三小时,从基因编辑的伦理边界到癌症研究的未来方向,妙语连珠间尽显睿智。他反复强调:“真正的科学家要敢于挑战教条,就像我们当年质疑蛋白质是遗传物质一样。” 这些对话至今仍被华大同仁奉为“精神火种”。2018年,已九十高龄的他在冷泉港实验室收到华大团队关于“万种鸟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报告时,欣然回信:“东方学者正用基因组学重新书写生命演化史,这是双螺旋精神的延续。”
沃森教授与中国基因组学事业的故事,恰如DNA双螺旋结构的两条链,紧密交织,彼此成就。他不仅在科研上提供帮助,还通过教育项目和资金支持,促进了中国基因组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例如与浙江大学、杭州华大联合创办沃森基因组科学研究院,并担任名誉院长,通过冷泉港实验室的模式,推动了中国在基因组科学领域的研究和教育。华大人将铭记他的嘱托,继续探索生命密码的征程。
杨焕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大集团联合创始人、理事长
2025年11月8日
让我知道你“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