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1岁的乐乐(化名)因玩耍时误吞长约7厘米的塑料“宝剑”玩具,到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最终医生用20分钟成功将“宝剑”取出。
![]()
据乐乐自述,他在玩耍时不慎误吞一把长约7厘米的塑料宝剑玩具,自行抠喉催吐,但未将异物吐出,在告知父母后随即前往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
急诊儿科医生第一时间为乐乐安排腹部立位X线检查,结果显示其腹部可见一条状致密影,长度约7厘米,边界清晰,结合病史明确为误吞的玩具模型。儿科联合消化内科团队紧急评估病情后,考虑到玩具为长条状塑料材质,带有尖锐棱角,且已进入肠道深处,团队最终确定采用电子胃肠镜联合异物钳的微创取物方案。手术过程中,操作医生精准操控,稳稳夹住玩具,缓慢经食管、口腔取出,整个手术仅耗时20分钟,全程无切口、无创伤。目前,乐乐已康复出院。
![]()
![]()
专家提醒:
儿童误吞异物高发,这些防护要点记牢
临床数据统计显示,3-12岁儿童是误吞异物的高发人群。常见误吞异物包括玩具零件、硬币、纽扣电池、笔帽、坚果、骨头等,其中危险性最高的是长条形异物(如超过5厘米)、尖锐异物(如铁钉、鱼刺)、磁性异物及纽扣电池,这类异物可能导致食管穿孔、大出血、肠道梗阻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针对儿童误吞异物的预防与应急处理,医生给出以下核心建议:
加强监护,源头防范:家长需全程监管儿童玩耍过程,避免孩子接触体积小、可拆卸、带尖锐边角的玩具或物品;为低龄儿童选择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玩具,严格遵守 “3岁以下儿童禁用” 等年龄限制标注。
养成良好习惯:教育孩子玩耍时不将玩具零件、小物件放入口中;进食时细嚼慢咽,不边玩边吃,避免嬉笑、哭闹时进食。
误吞后正确处理:发现孩子误吞异物,切勿盲目催吐、喂水或喂食,以免导致异物移位、呛入气管或加重黏膜损伤;若孩子出现剧烈咳嗽、呼吸困难、腹痛剧烈、呕血便血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即便异物较小且无不适,也应及时就诊,通过检查明确异物位置及性质,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干预。
重点警惕高危异物:纽扣电池、磁性玩具、尖锐金属制品、长条形物体(如笔帽、牙签)等属于高危异物,误吞后可能引发化学灼伤、黏膜穿孔、肠道粘连等严重问题,一旦发现需立即就医,切勿等待自行排出。
儿童安全无小事,家长的细心监护与正确的应急处理,是避免误吞异物引发悲剧的关键。在此呼吁家长重视儿童安全科普教育,让孩子从小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远离异物误吞风险。若家中孩子不慎发生类似情况,需保持冷静,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切勿自行处理。
来源 |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