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眼中心:一场商标合规引发的品牌地震
11月8日,要潮人民咖啡馆在社交平台发布的整改声明如同投入平静水面的巨石。这个凭借红色怀旧元素与低价策略快速走红的品牌,正面临创立以来最严峻的合规危机。核心矛盾直指商标使用规范——其实际经营的"人民咖啡馆"标识与核准注册的"要潮人民咖啡馆"存在显著差异,而更早申请的"人民咖啡馆"商标已多次被驳回。这种"裸奔式"的品牌运营,在遭遇河北同名店铺假冒事件后彻底暴露出系统性风险。
![]()
image
如同被突然掀开底牌的赌局,要潮文化紧急启动的整改措施包括:中国大陆地区所有门店门头强制添加"要潮"前缀,线上线下宣传物料全面更新。但这场风暴已蔓延至全国近60家模仿店铺,这些未经授权的"克隆店"不仅盗用品牌视觉设计,更有甚者开展5万元加盟的非法业务。商标权的缺失使得要潮文化陷入维权无门的尴尬境地,这场因公共词汇商业化使用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餐饮行业掀起关于知识产权合规的深层思考。
法律飓风:商标法第十条第八款的杀伤力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陈燕红律师的解读犹如一柄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事件背后的法律肌理。《商标法》第十条第八款关于"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规定,成为悬在"人民咖啡馆"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人民"一词承载的政治内涵与公共属性,使其单独作为商业标识时极易触发"不良影响"认定红线。
![]()
image
这种风险在要潮文化的商标申请历程中已现端倪——其持有的"潮人民咖啡馆""要潮人民咖啡馆"注册商标通过核准,而剥离前缀的"人民咖啡馆"申请却屡遭驳回。更严峻的是,实际经营中省略注册商标核心要素的行为,已构成商标使用不规范。这种双重合规缺陷使得品牌如同行走在钢索上,既无法阻止模仿者涌入市场,又面临潜在侵权诉讼风险。当河北某店假冒者抛出"不是中国人"的荒谬言论时,这场商标危机已升级为品牌价值观的保卫战。
商业气象图:公共词汇特许经营的生存法则
纵观商业史,公共词汇的商标化使用早有成熟范式。新华书店、人民邮电等由国家特许经营的品牌,构建起公共属性与商业运作的缓冲地带。要潮文化的失误在于,试图跳过这道缓冲直接触碰核心公共符号。相比之下,成功注册的"人民优选"等商标提供了折中方案——通过添加区分性词汇降低误认风险。
![]()
image
国际经验同样显示明确界限:美国禁止注册含"国家""部门"等词汇的商标,欧盟对公共标志商业化设有严格审查。这些案例共同勾勒出公共词汇商业化的安全区——要么取得特许授权,要么通过组合设计降低敏感性。要潮文化后期采取的"要潮+"策略,正是被动符合这一规律的补救措施,但代价是前期积累的品牌认知度被迫重构。
品牌防灾手册:敏感词汇使用的四级预警
本次事件为创业者提供了教科书级的风险规避样本。首要原则是商标注册必须超前于市场推广,要潮文化28家直营店与众多模仿者并存的乱象,根源正是知识产权布局滞后。其次对敏感词汇应采取"前缀+主体"的保险设计,如同防洪堤坝般为品牌建立法律缓冲。
![]()
image
更关键的合规动作在于全场景统一标识使用。从店招到杯套,任何细微差异都可能成为监管处罚的突破口。要潮文化声明中强调的"规范各个场景应用",正是用惨痛教训换来的经验。建立舆情监测体系同样重要,本次事件中假冒店铺的极端言论若非及时澄清,足以摧毁多年经营的品牌形象。
风暴后的彩虹:商业创新与公共价值的再平衡
这场商标危机暴露出新消费品牌普遍存在的认知盲区——当商业创新邂逅公共符号时,不能仅考量传播效果,更需评估法律与社会接受度的双重风险。要潮文化在整改声明中反复强调"对'人民'二字的尊重和珍视",恰恰折射出初期战略的失衡。
![]()
image
值得肯定的是,其整改方案中融入中式元素、扩大公益实践的承诺,展现了重新平衡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努力。这或许能为行业提供新思路:在尊重公共情感的前提下,通过文化创新而非符号借用建立品牌差异。当最后一家门店完成"要潮+"改造时,这场风波沉淀下的最大启示或许是——在商标红线与公共价值之间,从来都没有捷径可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