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王一理
2025年11月8日上午9时,陈子昂学术研讨会暨子昂文化交流在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启幕。一场关于陈子昂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学术研讨由此热烈展开。
![]()
开幕式现场 图据主办方
开幕式现场,南开大学教授卢盛江以《陈子昂文论的几点思考》为题,分析了陈子昂与刘勰在“道”和“风骨”理论的不同。在他看来,陈子昂立矫齐梁以来的浮靡文风,把“风骨”提升到“道”的高度,而刘勰的“风骨”更带有理论色彩,因此有专门的“风骨”篇来全面阐述。“陈子昂的‘风骨’,带有实践品格。”他说。
“当下很多人对《登幽州台歌》的解读还有一定的争议,但是我始终认为只有陈子昂在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能做到如此眼含热泪,那是一种自豪自得的心境。”吉林大学沈文凡教授以《陈子昂文学思想的政治实践与历史嬗变》为题,从陈子昂双重身份之下文学思想的建构,到作品呈现,深入浅出地探讨了陈子昂及其形象和价值重估等问题。
在陈子昂的文学作品中,为何“白色”这一元素总是多次出现?在现场,来自西华大学的教授潘殊闲,以《论陈子昂诗歌的白色书写》为题,从家族历史到处世心态,向大家分享了陈子昂与“白色”的渊源。潘殊闲表示,诗歌中的时空之白蕴含了诗人的宇宙情怀,还有对入世的感悟和焦虑。
![]()
西华大学教授潘殊闲 图据主办方
此外,成都大学教授杨玉华则以《“巴蜀文学”长期繁盛之因新探》为题,从诗人的气质、文化氛围等方面,并结合当下不同媒介对文化传播的影响等,从文化创新视角带领现场观众一起走进陈子昂的精神家园。
![]()
成都大学教授杨玉华 图据主办方
陈子昂文化的学术研讨正如火如荼,研究从书斋走向课堂,从理论走向实践,陈子昂的文学精神正在巴蜀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千年风骨遇见当代教育,陈子昂的文化血脉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流淌进新一代蜀人的精神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