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人做嫁衣10年!南沙青蟹靠一招翻身年入15亿,背后藏着啥狠活?
咱先去广州南沙的海边瞅瞅,那儿的蟹农个个黑得发亮,不是晒的,是常年跟海风、太阳打交道的印记。
这黑皮肤底下,藏着股跟老天爷死磕的韧劲。
51岁的郑炳才就是其中一个,养了31年蟹的老把式,2024年却栽了回大的,连续三个月阴雨连绵,他塘里的黄油蟹产量直接掉了90%,愁得他天天蹲塘边抽烟。
说句实在话,养南沙青蟹真不是随便糊弄就能成的。
老辈人就有说法,“正月沙螺二月蟹”,这蟹金贵着呢。
它得要珠江口2‰—12‰的咸淡水才肯长,还得三伏天的毒太阳晒着,把肚子里的蟹膏晒成金黄的油脂,这才能变成传说中的黄油蟹。
野生的青蟹里,能变成黄油蟹的千个里挑不出三个。
郑炳才跟这金贵的蟹结缘,纯属偶然。
1992年他18岁,在深圳海边帮人捕鱼。
退潮后收网晒的时候,竹竿一挑,网里钻着只蟹脚金黄的家伙。
他从没见过这稀罕物,小心翼翼抓回家给二哥看,二哥一拍大腿:“这是黄油蟹,有人专门收!”他赶紧找到收购商,那只七八两的蟹卖了200块。
要知道,当时普通公蟹才七八块一斤,这200块在当年可是笔巨款。
就这一只蟹,勾醒了他年少的梦。
郑炳才是汕头渔村长大的,十三四岁就跟着伙伴踩单车去海边摸鱼抓虾,那时候就念叨着“啥时候能有自己的塘,十几亩就够了”。
揣着捕鱼攒的钱,他包了100亩塘开始养蟹,一养就是31年,从100亩慢慢滚到近一万亩,搬到南沙龙穴岛后,更是成了当地的养蟹大户。
可大自然哪会一直顺人意?2024年的雨就没停过,从三月下到端午,蟹塘里的水凉得刺骨。
![]()
黄油蟹靠的就是晒太阳化膏成油,水温上不来,蟹膏积在肚子里化不开,要么死在塘底,要么就成不了黄油蟹。
郑炳才说,以前一天能收5000只品相好的黄油蟹,那段时间最多收七八百只,蹲在塘边看着死蟹,嘴上忍不住骂两句,心里比谁都疼。
不只是郑炳才,蟹农邱锐金最怕的是台风。
2017年“天鸽”、2018年“山竹”接连来袭,他那1200亩蟹塘被海水淹成一片汪洋,堤坝被冲开大口子,塘里的蟹死的死、跑的跑,一年的投入全打了水漂。
2025年台风“桦加沙”要来的时候,他跟工人用钢筋、绳子把棚屋绑结实,工人全撤走了,他还独自回塘边坐了半天,除了祈祷啥也做不了。
但这群蟹农没一个服软的。
邱锐金灾后立马找人修塘,还学着搞电商卖蟹;郑炳才哪怕减产,也坚持给蟹喂比别人贵不少的白蚬,他说就靠这好饲料,才能保住蟹的品质。
老辈疍家人说“不时不鲜,不鲜不食”,这群养蟹人把这份讲究刻进了骨子里。
你发现没,南沙青蟹能翻身,光靠蟹农死扛可不够。
早个十几年,南沙青蟹虽说好吃,但没名气,外地贩子来收,压着价收走,贴上个外地牌子就能卖高价。
用产业协会秘书长梁春桥的话说,“就是替别人做了嫁衣,自己只赚点辛苦钱”。
真正的转折点在2022年1月27日,“南沙青蟹”拿到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了第一个以“南沙”命名的特色农产品。
这张名片来得不容易,申报的时候卡在了历史依据上,南沙以前归番禺管,史料里没直接提“南沙蟹”。
工作人员翻了无数古籍,最后在清代《广东新语》里找到了一句“予家在茭塘,当蟹浪时,使童子往三沙四沙捕蟹”,里面的“三沙”,就是现在南沙东涌镇的三沙村,这才给南沙青蟹的历史正了名。
有了名气还得抱团发展。
![]()
2023年南沙青蟹产业协会成立,当地九成的蟹农、合作社都加了进来。
以前各家养各家的,标准不一,现在协会定了统一的等级规格和商标管理办法,谁的蟹好、等级高,一目了然。
政府也给力,专门打击假冒侵权,保住了这张金名片。
变化最明显的是价格。
2020年之前,塘头收购价才60到70块一斤,2024年直接涨到130块一斤。
更牛的是,2025年广东省搞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南沙青蟹直接入选首批十亿元级集群,现在年产值近15亿,占了南沙渔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
要知道,2020年的时候,南沙青蟹养殖面积23000亩,年产值才2亿,这涨势太硬核了。
现在的南沙青蟹,早就不是以前的“无名之辈”了。
2023年11月南沙评上“黄油蟹之乡”,全国一半以上的黄油蟹都来自这儿,还飘洋过海卖到了阿联酋、新加坡。
邱锐金说,现在卖蟹都带溯源码,跟身份证似的,客户一看就放心,再也不用怕被当成“贴牌货”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南沙青蟹能站稳脚跟,靠的还有科技给的底气。
以前养蟹就是“靠天吃饭”,蟹苗靠野外捞,能不能长成黄油蟹全看运气。
现在不一样了,科研人员直接把实验室搬到了渔区。
南沙华农渔业研究院的团队钻了四五年,终于搞出了门道。
博士陈宝佳从硕士阶段就研究青蟹,他说以前野生蟹苗不稳定,黄油蟹转化率才千分之三,现在实验室里人工繁育的蟹苗,每年能稳定供1000万只以上,黄油蟹转化率更是冲到了90%。
![]()
团队还发现了一个能促进黄油蟹形成的环境因子,这可是个大突破。
但陈宝佳说他们没敢松气,导师温小波反复叮嘱:“技术得落地到蟹塘才算成,养蟹是生意,成本降不下来,养殖户赚不到钱,再好的技术也白搭。”
现在团队还在优化技术,就是要让养殖户用得起、能赚钱。
现在去南沙的蟹塘逛逛,早不是以前人工挑水看水质的老样子了。
九万亩鱼塘里,AI设备实时监测水温、盐度,数据不对劲立马报警;无人机飞一圈,饲料就均匀撒到塘里,劳动效率提了40%。
政府还搞了气象指数保险,台风暴雨受灾了,每亩最多能赔1500块,给蟹农兜了底。
郑炳才现在常站在自己的万亩蟹塘边,看着塘里的蟹爬来爬去,黝黑的脸上全是笑。
他想起十三四岁时想有十几亩塘的梦想,现在翻了上千倍。
他可能没意识到,自己养的不只是蟹,更是南沙人向海而生的底气。
就像梁春桥说的,南沙人跟蟹一样,有股“横着走”的开拓劲。
南沙青蟹能逆袭,跟运气半毛钱关系没有。
是郑炳才们跟天较劲的坚守,是找史料给蟹挣名分的坚持,更是科研人员蹲实验室的踏实。
一只蟹撑不起一座城,但这群人的闯劲,把滩涂变成了宝地。
![]()
说白了,不管啥产业想成气候,拼的都不是投机取巧,是肯下笨功夫、敢往前闯的实在劲儿,这才是最硬核的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