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涨,唯有工资不涨”,这句玩笑话似乎在 iPhone 17 基础款上“失灵”了。当大家发现 iPhone 17 基础款不仅首次用上 120Hz ProMotion 高刷屏,存储也从 256GB 起步,价格却和上一代 128GB 版持平,第一反应都是:“苹果这次良心发现了?” 先别急着感动,这背后其实是苹果一盘精妙的成本控制棋局。
![]()
首先,最大的升级点——屏幕,就是一门省钱的艺术。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报告,虽然 iPhone 17 基础款的屏幕追平了 Pro 系列的 120Hz 高刷,参数亮眼,但其 OLED 面板的制造成本估算仅为 40 美元,比 iPhone 17 Pro Max 高达 60-70 美元的成本低了约 42%。 成本差距主要源于 Pro Max 采用了工艺更复杂的超窄边框和更高的屏幕分辨率。 同时,苹果凭借其巨大的采购量,成功地向三星、LG 等屏幕供应商压低了价格,通过规模化生产进一步压缩了这块“昂贵”屏幕的成本。
![]()
其次,在存储芯片上,苹果也玩了一招“新老混搭”的去库存策略。有测评指出,iPhone 17 系列中 256GB 版本的机型,普遍采用的是上一代的老款存储芯片;而 512GB 及以上的大容量版本,才全部用上了读写速度更快的新款闪存。 对于绝大多数日常用户来说,这种微小的读写速度差异几乎无法察觉,但对苹果而言,这既清理了旧款芯片的库存,又降低了物料成本,一举两得。
![]()
再者,苹果凭借全球最大采购量,强势要求供应商降价。例如 LG 为争夺订单主动妥协,三星也因份额压力让步。同时,iPhone 17 基础款沿用单层主板、铝金属机身等成熟方案,省下研发和生产成本,却靠高刷屏和存储升级制造“性价比幻觉”。
![]()
总而言之,iPhone 17 基础款的“加量不加价”并非慈善之举,而是苹果在供应链管理和成本控制上“刀法”愈发精准的体现。通过在消费者不易感知的环节(如屏幕封装工艺、闪存型号等)进行成本优化,同时在关键体验(高刷屏、大存储)上做出巨大升级,苹果成功地塑造了“高性价比”的形象,既赢得了市场热销,又稳稳地保住了自己的利润。
![]()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这种“你看得见的都给你,你看不见的都省了”的策略,你觉得是高明的商业智慧,还是不易察觉的“减配”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