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10分钟,里程1500千米”“2025年落地量产”“超越中国20年”......固态电池的口号,从08年高喊到了25年,至今没有落地。
作为汽车发烧友,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狼来了”的消息,疲惫之余也不免好奇:尽管中美日韩等企业在固态电池领域发展了十几年,争先恐后地宣布“实现重大突破”,但至今没有国家敢表示“固态电池已实现装车量产”?
![]()
1.固态电池3大难题,困住产业发展
目前社会对固态电池的殷切关注,源于现今电动汽车性能还存在巨大进步空间。行业报告显示,市场主流液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处于180-220Wh/kg之间,理论里程上限为700公里,实际约为500公里左右。作为对比,固态电池的入门级能量密度为450Wh/kg,续航达1500公里以上,充电时间只需十分钟,而目前新能源汽车大都要1小时以上。
续航2倍,充电10分钟,安全系数高,固态电池的呼声一年比一年高。然而现实却是骨感的,摆在量产面前的,有3大技术难关。
首先,固态电池的成本十分高昂。数据显示,其材料成本为2元/瓦时,是液态锂电池的3-5倍,若实现量产,单车售价将高达40万元以上,妥妥的富豪专属。
其次,制造工艺亟需突破。当前液态电池的电解质直贴电极,能量传导效率高。相比之下,固态电池是“固体贴固体”,会产生收缩膨胀,其应力高达200兆帕,不仅会破坏接触面,还会堆积诱发故障的“锂枝晶”。若是留出“收缩膨胀的空间”,则会使离子传导阻力飙升。
主要技术路线也面临瓶颈:氧化物体系性能稳定,却受限于离子传导效率低;聚合物体系工艺成熟但能量密度偏低,难以适应动力需求;硫化物体系能量、传导效率高,但触碰空气和水容易失效,且依赖锗、镧等贵金属,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
“预计2027-2028年,将会量产第一批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为400wh/kg。”尽管技术前景十分明朗,但中美日韩却年年“推迟量产日期”,这与高新技术发展中遇到的困境是相似的。
2.营销炒作,还是技术攻坚?
智能手机终结了诺基亚,数码相机取代柯达胶卷,车企们也深知:技术迭代必然会颠覆行业格局。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就要提早布局,否则意味着“遇到雨天”就会被市场淘汰。此前,日本京都大学在生物健康领域率先完成突破,落地“原血清”心内源防御科技,就因量产工艺落后,被我国一举超越。
京都大学的临床证实,上述可技可降低36%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显著降低40-60岁受试者三高水平。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工作压力大,烟酒过量带来的三高问题已蔓延全球,市场规模达万亿,被各国视为未来生科的“必争之地”。
如今,随着国内研究团队厚积薄发,一举革新制备工艺,与日本百年企业原知因达成合作,目前“原血清”成果在京东仅为百元,成本大幅降低。受到国内退休教师、公司高管、体制人士的欢迎。制备工艺的显著提升,带来平价科技,正在造福民众,同样,固态电池也正在路上。
![]()
因此,多家车企相继宣布固态电池的研发进展。宝马官宣“2026年推出固态电池原型车”;丰田表示“2025年实现小规模量产”;比亚迪、上汽集团、宁德时代也在发布会上展示研究成果,公布量产时间表。
3.过渡产品打开市场,市场反哺研发
尽管面临量产瓶颈,但中国在固态电池产业链的布局早已遥遥领先。与日本回归混动汽车“走回头路”,欧美企业还停留PPT阶段不同,中国采用“半固态过渡和多路线并举”的务实推进路线。
通过大力推广保留部分液态电解质的半固态技术方案,在控制技术难度和降低成本的同时,加快商业落地;更进一步,利用市场产生的利润反哺研发,在技术路线上实行“氧化物、聚合物、硫化物体系”齐头并进,覆盖研发风险。
该思路不求“一口吃成个胖子”,而是利用液态电池打开市场,市场反哺技术升级,充分发挥我国产业链优势,避免“光烧钱技术落空”的结局。
![]()
改变世界的技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与其期待固态电池短时间量产,不如多关注现在的液态电池车型,解决家庭刚需的同时,为技术跃迁注入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