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凉州,一个充满想象的文化符号。古时以姑臧为核心的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北线东段)统称为凉州地区,今日为甘肃武威市。
凉州,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里的孤寂,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情,是“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里的风情,是“胡姬酒肆灯如昼,琵琶弦急马蹄催”的繁华......
中秋假期,打卡了念念不忘的吴文化博物馆的新九州系列的“凉州”展。看得出来,策展初衷是希望呈现凉州词里的凉州故事。一路看下来,还是略有惋惜,脱离不了按照时间逻辑的历史展魔咒,凉州词虽穿插在展陈设计中,但其实跟展品文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较弱,平均用墨导致的凉州特色和重点不甚明显。
“人是万物的尺度”,整体看下来,最感兴趣的是凉州作为西北要冲,自汉归属中华,一直是移民城市,汉到隋唐时期,是一部凉州的开拓史,也是凉州文化最有魅力的时期,那么,凉州都经历过哪几次移民潮?每次由哪些移民构成?他们为什么要移民凉州?这些古代凉州移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一、“凉州七城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这是唐代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描绘的场景。元稹也在《西凉伎》中说“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的描述, “十万家”虽为文学夸张,但反映了当时凉州城市人口稠密,酒肆临官道,胡姬笑卷帘,胡汉杂居的盛况。
凉州自汉代归入中华版图,至隋唐初期已经发展了五六百年。
隋文帝非常重视凉州地区的稳固和经营,设立凉州总管府,让自己的弟弟出任总管,并积极开展屯田,储备军资,等到特别有开拓精神又极度重视个人建树的杨广上位后,又派重臣裴矩常驻张掖,主持与西域胡商的互市,杨广本人也亲临河西,主持召开空前绝后的“万国博览会”,唐承隋制,重视与西域各国的交流, 位于丝绸之路上的凉州,北通突厥,南连吐谷浑、吐蕃,出现了“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旅往来,无有停绝” 的繁荣景象。大量的胡商,主要是粟特人移居凉州地区。同时,大唐盛世,包容而自信,对于归属或者战败的吐谷浑,突厥、回纥等少数民族部族,采取羁縻政策,比如说对于归附的吐谷浑部落,就近安置在他们归降的凉州、甘州、沙州等地。唐时的凉州,繁荣鼎盛,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北方第二大都会,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大都会。
这次凉州展览里借由位于今天武威的吐谷浑王族墓地和粟特人翟舍集墓葬出土的文物来管窥“盛唐移民”的生活景象
1、商贸移民——粟特人
粟特人,多信仰祆教,原为中亚锡尔河与阿姆河流域的伊朗语族群,以善于经商闻名,唐朝时以凉州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政治安定畅通,是丝路贸易的核心枢纽中转,东西方巨额的贸易利润,是吸引粟特人移居中国的主要动因,再加上唐朝开放的政策,允许其内部自治,尊重粟特宗教信仰,在长安和凉州设立“萨宝府”,管理祆教事务。(PS:《长安十二时辰》里,有一段故事就发生在祆教教祠里)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多处粟特人墓葬,如宁夏固原的史氏墓葬、西安的安伽墓、史君墓等,其墓志和石刻图像清晰地展现了粟特人的相貌、服饰、宗教信仰和生活场景,确凿地证明了他们在中国定居、入仕的事实。
粟特人的衣着样貌:
![]()
老面孔,敦煌佛爷庙湾墓群出土的“唐胡人牵驼图模印砖”,展现古代丝绸之路上繁忙的商旅形象。胡商头戴尖顶高帽,高鼻,尖下颌,身穿及膝长袍,左手牵缰,右手握杖扛于肩上。骆驼张口做嘶鸣状,颈套一項圈,驼架驮有呈十字形捆扎的长方形驼囊,架上置一菱形格的筐篮,筐后趴一回首扬尾的小猴。
![]()
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的陶塑胡俑头 : 胡俑头戴尖顶毡帽、高鼻深目、须发蜷曲,俑头后部上方有一穿孔,当为穿系丝带挂于脖颈所设。(看起来像个挂饰)
![]()
陶靴:类似现在的中筒靴,但是靴尖上翘,应该是方便商旅行动
![]()
粟特人的葬俗变化:
![]()
古代粟特人在进入中原之前遵循的是天葬葬俗,并使用纳骨瓮作为葬具。(人死后,尸体被放置在野外,让动物啄食其肉体,最后剩下的骨头被收到纳骨瓮中,不同阶层所使用的纳骨翁的材质不同)这种做法显然 是受到了琐罗亚斯德教教义的影响,然而这种做法这与汉族一直以来传统的土葬不符合,
粟特人在进入中原之初并没有立即被汉化,而是保留了他们的本土的葬俗。(1959年,在新疆伊犁地区出土了一个可以追溯到5世纪的纳骨瓮,形状就像是游牧部落的毡房)
在进入汉地一段时间后,粟特人不再采用天葬的葬法,而是选择了土葬的方式,并模仿了当下汉地传统的墓葬形制,他们还会在墓葬中放置墓志,来表明这些来自西域粟特的墓主人生前的丰功伟绩与身份地位。
出土于武威的粟特夫妇翟舍集和凉国公安兴贵之孙女安氏的合葬墓就是这段历史的一个缩影。
根据墓志内容显示,翟氏和安氏均为凉州豪门望族,翟舍集大概参了唐朝在西北的一场战事,因作战勇敢,授上柱国。翟氏子孙皆为府兵卫士,说明翟氏一家已入籍授田,成为唐政府下编户像汉人一样,他们或从军求得功名,或者务农进行生产,过着所谓 “进有荣秩,居而退耕”的平稳生活。
2、羁縻安置移民——吐谷浑
吐谷浑是古代少数民族政权, 原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后在“马斗”比赛中失败被迫西迁。唐初,吐谷浑统治着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唐太宗时期成为唐朝属国。640年,唐太宗将宗室之女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首领诺曷钵和亲。此后,唐朝与吐谷浑王族不断联姻,663 年,吐谷浑被吐蕃攻灭。吐谷浑首领诺曷钵和弘化公主率残部几千帐长途逃亡,来到凉州南山,依靠唐朝的庇佑复国,从663年到672年,亡国后的吐谷浑王族成员在凉州留驻9 年,希望有朝一日能借助大唐的力量收复失地,恢复故国。(这桥段萨珊波斯也有一出)但最终希望破灭,离开凉州,徙居灵州。但值得玩味的是,吐谷浑王族死后,却选择将墓葬在千里迢迢外的凉州。有专家认为,凉州南山是吐谷浑的旧居之地,翻过祁连山就是离其王国故土青海最近,又位于大唐境内,在受到唐朝庇佑的同时也可以遥望故国,聊慰思乡之情,这一点从吐谷浑王族墓门向南且都葬于山岗上,也可以感觉的到。
武威地区分布着吐谷浑王族的墓葬群,据统计目前一共有10处,占全国发现吐谷浑墓葬数量的三分之二以上。2021 “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 王族墓葬群”成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武威地区吐谷浑王族墓葬分布在武威市南营乡青嘴喇嘛湾和武威市 天祝县祁连镇岔山村,这两个地方,其中武威唐代吐谷浑青嘴喇嘛湾吐谷浑墓葬群由弘化公主墓、慕容忠墓、武氏夫人、墓慕容宣彻墓、慕容明墓、金城 县主墓、慕容羲光墓组成。
此次凉州展里也是借助武威市南营乡青嘴喇嘛湾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展示唐代另类移民的缩影。
![]()
![]()
左下角是武氏墓出土的阮咸琵琶残件,阮咸琵琶是我国古代一种拨弦民族乐器,是由秦时琵琶演变而成的。魏晋时竹林七贤中的阮咸,是一位音乐家,精通音律,善弹琵琶,常常把乐器当作消烦解忧的工具。他曾把秦时流传下来的琵琶加以改制,成为一种新型的乐器,这就是后人所说的“阮”,即阮咸。阮咸琵琶在唐代被纳入《西凉乐》部,成为宫廷燕乐与民间宴饮的重要伴奏乐器。
右下角是骆驼佣的头,非常写实。除了骆驼佣,吐谷浑墓葬里还会出现马、牛、羊等动物佣。
![]()
木佣:左侧头戴风帽,身着荚蓉窄袖长袍,披大衣。右侧戴幞头,披蓝色披风,面目不清。幞头是唐代男性最为常见的冠饰。《魏书·吐谷浑传记》中记载:“其俗:丈夫衣服略同于华夏,多以罗幂为 冠,亦以缯为帽;妇人皆贯珠贝,束发,以多为贵”。可见,吐谷浑服饰与汉人服饰十分相似。
![]()
弘化公主墓志拓片,正中篆书三行九字,“大周故西平公主墓志”;四斜面,线刻缠枝花卉。
弘化公主(623 年~698 年)是唐朝(含武周)第一位和亲公主,开辟了唐朝和亲的先河。
![]()
![]()
吴文化博物馆这次唐代展品只选择了粟特人翟舍集和吐谷浑王族墓地这两个切片缩影,展示了唐代的商贸移民和少数民族移民群体的生活,除此之外,唐代最核心的移民还是“府兵”(军事士兵),其次屯田户(农民)(《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凉州都督府“领兵万人,屯田积谷”),还有僧侣和商人。无论如何,盛唐的凉州以海纳百川,雍容自信的气度吸引着,接纳着,安抚着来自国内乃至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移民群体。
但是在此之前,古代凉州地区还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一次发生在汉朝凉州初建时,一次发生在魏晋十六国乱世。
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汉代的“军事移民”和贫民阶层
虽然是唐代的《凉州词》,但是个人觉得挺适合汉朝凉州的铁血豪情。
早在夏商周时期,凉州地区便被称为雍州。
北接蒙古高原,西连广袤西域,西南青藏高原,东接关中。祁连山的冰川融雪形成的河流滋润着这片土地,拥有优质的天然牧场和大片绿洲,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片区域成为战略前哨,兵家必争之地。匈奴、月氏、乌苏都曾在此游牧生活过。
匈奴时期,休屠国曾将此地作为国都,时常骚扰中原。为抢夺河西走廊天然牧场、凿空西域、断匈奴右臂,隔绝羌胡,汉武帝与匈奴为争夺这片土地前后发动3次战役,最终,霍去病封狼居胥,斩首匈奴 3 万余级,汉朝大胜,汉武帝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置玉门关、阳关 两关。此战后,匈奴元气大伤,唱出血泪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河西走廊正式归入中原版图,凉州从 “匈奴牧场” 变为 “丝路门户”,又15年,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刺史部,西北地区属 凉州刺史部管辖。因其“地处西方,常寒凉也”,故改“雍州”为“凉州”,“凉州”便由此得名。
![]()
![]()
凉州地区拿下来后,汉武帝在走廊北部建设绵延数千里的军事防御体系,同时为了“隔绝羌胡”,开始大规模的“徙民实边”政策。据《汉书·武帝纪》等资料记载,从公元前127年-111年,先后几 次大规模迁徙居民充实边防人口,最盛时一次竟达“七十余万口”(武帝时期先后向西北徙 民总数约160多万)
迁移过来的人口是什么类型呢?主要为军事移民——“戍卒”,《史记·平准书》记载:“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其次是内地的“贫民”“罪人”,即下层平民和罪犯阶层。
这批移民不仅带入了丰富的劳动力,同时将内地先进的生产工具如铁质农具,先进的农耕方式如“二牛三人”的“耦犁”耕作方式,水利灌溉技术,以及儒家文化一并带入凉州地区。国家还会供给移民提供耕牛、农具,同时还鼓励”民间养马”。移民从中原还带来了粟(小米)、黍(黄米)、麦(小麦和大麦)、豆等。他们组成一个个屯田社区,日常以军事屯田为主,从事农业种植(如粟、麦)和畜牧业(如养马),同时也承担战时戍边任务。(有点类似当代的兵团城市,还有农垦兵团的意思)
这批汉人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凉州原本单纯的畜牧业,变成了农畜牧并举的经济模式。强大的农业生产组织能力,也养活了凉州地区大量的戍边军队和移民群体,为汉王朝能够长期控制河西走廊及经营西域奠定了坚实基础。
1、官方+民间“马政”管理体系:
![]()
凉州大马,横行天下:马匹作为重要的军事资源,汉代时即积极引入西域或大宛的“汗血宝马”等优良马种,和本地马杂交,培育出体格更强壮,耐力,速度更好的战马,并且又引进优质的马饲料“苜蓿”,是一种含有高蛋白的豆科牧草,营养好,能显著提高马力。
汉代在水草丰美的凉州地区设有30多个官营牧苑,负责大规模饲养马匹和其他牲畜。同时,还通过政策和法律鼓励民间养马。汉代法律对马匹有严格的保护规定,严禁随意宰杀或伤害马匹,对管理不善导致马匹瘦弱或死亡的官员和个人会处以罚款或其他惩罚。在政策激励下,民间养马蔚然成风。
2、边疆招待所&官吏们的生活用品:
![]()
(1)汉代各种纹饰的铜镜——有希望子孙后代家业兴旺的“长宜子孙”镜,象征圆满吉祥的“连弧纹铭文铜镜”,还有祈福辟邪的“四神铜镜”
(2)左下为调兵遣将的信物——虎符:中间沿脊背剖分为左右两半,形成一对匹配的凭证。使用时,必须将代表中央朝廷的右半符与持有军队的地方将领所持有的左半符进行勘验,完全合一(“合符”)后,命令方可生效。表面一般有铭文,说明是哪个军队,管辖范围等等。(这只上面铭文基本看不清楚。)“虎符”一般和诏书,代表使者的“节”一起使用。
(3)右下为汉代的铜弩机,古代弩的关键部位,冷兵器时代先进的军事武器,通过机械结构实现精准发射。
![]()
汉代官驿&官方招待所——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汉简
![]()
博山炉:汉代香薰,炉盖雕镂成山峦形,应该跟汉代的“名山大川”崇拜有关。
![]()
铜龙首柄醮斗——汉代“熨斗”:红铜质。柄、勺分别铸造后焊接而成。勺圆口,宽折沿微侈,圜腹,圜底,外沿下一圈突边。沿下焊柄,柄呈平面,圆压条状,柄首呈张口龙头形。勺内有黑色炭迹。
3、随军内迁而来的官僚士大夫生活:
武威磨嘴子汉墓群:截至目前,共发掘出汉墓百余座。墓葬以中小型为主,根据形制和随葬器物,推断其年代为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墓主大多为从内地迁徙而来的官僚士大夫。磨嘴子汉墓群出土的木雕中,人物题材较少,大部分为形态各异的家畜、家禽木雕,体现出汉末以来的庄园经济生活特点。
人物木雕大体上可以分为侍俑、舞俑以及六博俑,其雕刻的刀法粗犷,往往仅是简略地削出大致形体的轮廓,再用墨笔对局部细节略作修饰;动物木雕的题材多样,既包括常见的家禽、家畜,也包括野生动物,其中以木雕马的造型最为精彩;此外,磨嘴子汉墓群中还出土有鸠杖和独角兽。这批木雕,少了明器的幽冥之气,而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是动物雕塑更是充满温情,活泼有趣。
![]()
![]()
![]()
![]()
汉代的陶井:解决了水源获取的稳定性,就能实现定居农耕生活。有家井,公井等,“陶井”入葬,也从侧面反应出早期水源获取,建设水利网络的艰辛
![]()
大名鼎鼎的汉代“养老令”——王仗诏书令: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汉代推行“以孝治天下”的儒家伦理。汉代多以家庭和宗族为社会基本单位,年长的“三老”等在地方乡里中拥有极高的声望和影响力,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国家通过授予他们王仗,赋予这些地方长老特殊权利,从而实现低成本的地方基层治理。
王仗诏书令规定,持王杖者的社会地位相当于“六百石”的官吏,意味着如果老人一旦持仗,相当于礼仪和待遇就能与地方重要官员平起平坐。持杖老人可以“入官府不趋”,享有多项经济豁免权。例如,持杖老人及其抚养者可以免除部分赋税和徭役。为了确保王杖持有者的尊严不受侵犯,诏书令制定了极为严厉的惩罚措施。法令规定,凡殴打、辱骂持杖老人的,将被视为“大逆不道”,会受到严厉的惩处,甚至可能处以死刑。
![]()
王仗的仗首一般有这样的“班鸠鸟”,所以也叫“鸠仗”。鸠鸟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不噎之鸟”,以此为饰,寓意祝福老人饮食顺畅,健康长寿。王杖本身不仅是辅助行走的工具,更是由皇帝颁赐的、代表国家关怀和个人荣誉的信物。
三、嘉禾布原野,百卉敷时新——魏晋十六国时期大规模“名门士族避难移民潮”
这是取自前凉第二任君主张骏的诗,描绘的是当时凉州地区生产有序,社会祥和的景象,在十六国中原大乱,生灵涂炭时期,彼时的凉州俨然是乱世中的桃花源。
西晋“永嘉之乱”前夕,有些中高级官员察觉到朝廷的统治力量已经不可恢复,中原大乱已成必然,因而会选择边远地区的军政职位以求避祸或伺机割据,如原籍甘肃平凉的西晋名臣张轨主动请求出任“护羌校尉、凉州刺史”。西晋灭亡后,张轨建立“前凉”,但始终尊奉晋室正朔(范围大致为今日河西四郡)。积极起用于汉族士人,大力加强学堂建设和人才选拔,继续大力发展农业,凉州社会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化。所以永嘉之乱后,中原社会秩序大乱,为了逃避战乱,中原名门士族一部分选择“衣冠南渡”,另一部分则选择移居凉州,投靠张轨,如中原士大夫名门望族如河东裴氏、京兆杜氏等等。《晋书·张轨传》:“天下方乱,避难之国唯凉土耳”,“中州避难来者日月相继” “分武兴郡以居之。”中原有名的大儒郭荷,宋纤等选择西迁,儒学经典《尚书》《周易》等代表文化根脉在河西得以保存及流传下来(这为后期北魏回迁凉州精英奠定了基础)
但短暂的安宁不代表久远,接下来的东晋十六国注定是时局动荡,怎的一个“乱”字了得,政权更迭迅速,凉州地区很快历经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和西凉,除了前凉和西凉是汉人政权,其余三个均为少数民族政权。乱世中玄学、隐逸思想兴盛,聚族而居,能够“自给自足”,又能组织家丁们进行”军事防御”功能的庄园经济最相适宜。
魏晋时期出土的砖墓壁画题材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和生活的特点,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是描绘生产和生活的场景,其中 以“狩猎”“采桑”和“牛耕”这三个题材出现最为频繁。第二:墓主的财富和享乐场景的描绘,动物、宴饮、庖厨和出行等。第三,军事题材的描绘,如出行、 屯田、坞堡和操练等,用来衬托墓主人的身份等级。第四,升仙思想题材,如东王公、西王母、神仙瑞兽等等。
1、乱世中的“自卫防御”:
![]()
魏晋时期的木质坞堡:也称坞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由地方豪强、士族主导修建的,一种集军事防御、农业生产、宗族聚居于一体的聚落形态。它是民间自发形成的自卫性社区。
特征:外部高墙深壑:考古发现的坞堡遗址普遍拥有高大厚实的夯土围墙,墙外有壕沟。围墙四角或关键位置建有高大的角楼,用于瞭望和指挥。通常只设一两个坚固的大门,便于管理和防守。
内部是功能齐全的微型社会:坞堡中央或要害位置,通常有最高大、防御最严密的建筑,这应是坞主(宗主)及其家族的居所,也是整个坞堡的指挥中心;内部还有密集的房址,是民众聚族而居或以部曲、佃客为单位集体居住的场景。除此之外,内部还有窑穴(仓储)、水井、冶铁作坊、陶窑等遗迹。这表明坞堡实现了高度的自给自足,内部能完成从粮食储存、工具制造到生活用品生产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
彩绘兵器图壁画砖:自上而下枪戈、矛等兵器6支
![]()
彩绘盾牌图壁画砖:白粉地,黑、红两色绘成三件盾牌,中间件为黑色,用白色点饰,两边为红色,用墨线勾边。
2、“自给自足”的庄园生活:
![]()
阁楼式仓廪图画像砖:画面上部绘有房檩(即大梁),中部排列三个有高窗的仓廪门,门有横额并挂锁,其下为象征性粮仓,内置谷粟。
![]()
彩绘供壁画砖:画面以红黑两色绘制出两个带盖高柄豆盘食,表现了一种祭祀风俗。
![]()
丝束图壁画砖:画砖施白粉底,用浓墨、次墨和土红色绘剪头打结的四匹丝束。
![]()
彩绘采帛木几图壁画砖:画面以红色彩绘四足几(好抽象),几上方以墨线勾画出八个圆圈状图案,其中四个施红,两个施淡墨。画面左下方墨书两行题款 “采帛”“木几”,意为几上放着彩色束帛。“采帛” 指染色丝帛,也可称 “彩帛”,是制作帛书锦画的原材料。
河西的魏晋画像砖墓中出土有采桑图、丝束图、丝束图等画像砖,一方面说明其时种桑养蚕的丝织技术已经传入河西,又因为魏晋时期河西币制混乱,锦帛始终兼有稳定货币之职能,丝帛、丝束随葬也是墓主人财富的象征。
![]()
彩绘南亩桑园图壁画砖画面左右两边用红、黑两色分别绘两棵大树木,中间墨色绘一黑牛。后面绘一戴交领长衣、一穿袴褶,作耕地状男子。
![]()
彩绘剪布图壁画砖:画砖以红彩墨彩绘制,砖面上以红蓝、红饰边,以黑色绘图案,以示围墙。画面中二女子相对跪坐,扯起一块布帛,量一绸口宽,右侧女子手执剪刀,做剪布状。
![]()
人物劳作画像砖:画像砖正面以白垩涂底,画面左侧为一男性农官,右侧是低首勾出耕犁农夫,头戴角巾,着衫,丝绦束腰,足穿裤头履,双手挽缰。砖上面画面对当时河西地区耕作场景的真实反映。
3、乱世里的“生活逸趣”
![]()
彩绘仕女开箱图壁画砖:画面绘一束高髻着交领宽袖女子,面施粉红,一手握箱盖,一手从箱中取衣服。从服饰妆容可以看出典型的汉人女子。
![]()
彩绘对座品茗图壁画砖:画砖白粉底,红色单边饰框。画面绘二女子拱手跪座,中置炉、茶碗,对坐对饮。
4、升仙思想流行:
![]()
白象图画像砖:该画像砖上所绘白象体型硕大,四肢粗壮,仰首昂鼻,大耳纷扬,其中剑状长齿齿的上、下部各有牙齿三数,曲背平腹,作行走状。
白象,不仅仅是佛教文化的核心识别元素,其作为一种祥瑞,早在汉代时期便开始流行。
![]()
彩绘云气图壁画砖:画面以黑色、红色勾勒出云气轮廓,画面生动而富有灵气。
《后汉书》记载四象即《易经》中的东、南、西、北四宫,又叫四神或四灵,其存在可远 溯到轩辕黄帝时期;至汉武帝时遂演变为象征东、西、南、北、苍龙、玄武、白虎、朱雀(《三辅黄图》也记作麟、雀、虎、龙),在天文学中的 “在二十八宿中,四象象征着周天的天上星区,也称四宫,后演变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星象。以二十八宿分属于四象,四象即指四象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由于四神在古人心目中的方位很重要,其含义也象征着四方的金木水火土。在三国、晋代,由于天文学的发展,四神也被称为四象;同时,四神也被赋予了水、火、土、木、金等五行的意义。
而四神作为天之四灵的象征,往往被尊为权力的象征;同时,四神也被认为是天之四灵,是天之四灵的象征,也象征着天之四灵的方位,此外,古人认为四神具有辟邪、避灾、祈福的功能。这类型的壁画砖多出现于墓道前部、墓门、墓室 的中栏;
![]()
青龙图画像:东方之神,青龙
![]()
朱雀图画像砖:南方之神,朱雀(北方玄武和西方白虎画像砖貌似没来。。。)
![]()
彩绘力士雕像砖:画面以黑、红两色彩绘一右手托瓶的力士形象。(特别考眼力,我没看出来)
![]()
狐首力士画像砖
5、其他一些“尚武”精神,军事题材:凉州地区非常重视武力训练,即是少数民族的影响,也是乱世的刚需。
![]()
李广射虎画像砖:在霍去病的墓前石刻列上,“李广射虎” 图一画像砖是继马踏匈奴后,将神话传说与仙界形象再刻绘出来。此时,李广已不仅是历史人物的写照,而成为了墓主人升仙路上的守护神,“李广射虎” 也成为了仙界异象的特殊形态
![]()
中矢虎画像砖
![]()
中矢牛画像砖
![]()
![]()
![]()
从这些墓室壁画来看,壁画多为一砖一画;从每一幅砖画来看,与汉代晚期的墓葬壁画相比,这一带人物形象场景画面变小,画法也比较随意,不似中原的线条圆劲,表现手法主要是勾勒轮廓线后的大块平涂和点染,晕染成分减少。
墓室壁画的 礼仪性内容减少,与生产生活主题相关的人物场景图像数量大大增加,成为墓室壁画的主体。
总之,自凉州汉代归属中华版图,到隋唐,约七个多世纪,陆陆续续有很多次国家主导的和民间自发的移民潮,三次——只是一个粗略概述,不代表其他时期没有,只是觉得这3大时期的移民非常有特色。汉朝“徙民实边”时以”屯田戍边“的“戍卒”为主,贫民和流放罪臣次之;到了魏晋十六国时期,以避难迁居河西的豪门士族为主,儒学兴盛,出现了融合汉家生活方式又兼具时代特色的庄园经济。隋唐时期,社会安定富庶,政治包容自信,更是吸引了国际商人,僧侣,以及大量归附大唐的少数民族部落移居凉州地区,成为长安、洛阳都城之外的第二大国际都市。
本文消息来源:阿耳忒弥斯博物志
![]()
![]()
阅读更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