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鸟中大熊猫”彩鹮来盐城条子泥“打卡”了!近日,南京林业大学调查团队在条子泥“720高潮位候鸟栖息地”,首次捕捉到羽毛泛着紫蓝绿光晕的珍稀鸟类身影。要知道,这可是比大熊猫还稀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曾一度被认为在国内野外绝迹,如今现身黄海之滨,瞬间让条子泥成了生态界的“网红打卡地”。
![]()
彩鹮的到来,像一场突如其来的“生态考试”,而条子泥交出了满分答卷。别看它只是一只鸟,背后却藏着严苛的“宜居标准”:水质要清澈、食物要充足、栖息地要安全,少一样都留不住这位“挑剔的客人”。早年间,彩鹮在国内难觅踪迹,如今不仅在多地重现,还首次飞到条子泥,而随着彩鹮的加入,条子泥累计记录鸟类种类已达418种,再次印证了这里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中转站”和“加油站”的重要地位,说明这里的湿地生态,已经好到能“吸引顶流稀客”。
![]()
珍稀物种的频频“青睐”,从来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久久为功的守护成果。回溯条子泥的生态变迁,从昔日的滩涂开发之地,到如今的“候鸟天堂”,背后是盐城对生态保护的坚定执着。东台沿海经济区锚定“科学保护、精准保护、有效保护”原则,以“退渔还湿”工程还滩涂于自然,用生态修复技术重构湿地生境;创新构建“政府+科研机构+民间组织”协作模式,让科研团队的专业监测、生态摄影师的影像呼吁、普通民众的自发守护形成合力。这份坚守换来了丰硕成果:濒危物种小青脚鹬数量从预估不足千只增至2440只,东方白鹳在此筑巢繁衍,卷羽鹈鹕连续三年来此越冬,而今彩鹮的首次现身,更是将湿地生态保护推向“物种多样性富集”的新高度。
从单一物种的恢复到整个生态群落的繁荣,条子泥用实践证明:生态保护没有捷径,唯有以敬畏之心尊重自然,以科学之举修复生态,才能唤醒大地的生机。一只彩鹮的驻足,是惊喜,更是激励。它提醒我们,生态保护之路任重道远,唯有持续守护好每一寸湿地、每一片净土,才能让更多珍稀物种重返自然,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在盐阜大地上不断延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