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接受采访时的一番表态,引发了广泛关注。他一改往日强硬姿态,首次明确承认,他力主推行的关税政策确实导致了美国消费者为商品支付了更高的价格。特朗普说美国消费者支付了更高的商品价格,但如果整体来看,还是让美国人受益。"
这番"承认-找补"式的发言,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其贸易政策的现实困境与话语逻辑的自我矛盾。这并非特朗普首次触及真相的边缘。回溯至今年四月的一次内阁会议上,他就曾直言不讳地指出,他的关税计划将推高美国本土商品的价格。然而,当时他给出的解决方案并非撤回关税或寻求更优策略,而是轻描淡写地建议"让美国人少买一些"。从矢口否认到有限度地承认,再到抛出如此不切实际的方案,这一过程清晰地表明,在民众日益高涨的抱怨与残酷的经济数据面前,纯粹的"嘴硬"已难以为继。
![]()
"让美国人少买一些"——这句看似简单的建议,背后却透露出政策制定者与普通民众生活现实的严重脱节。对于广大中产阶级和工薪阶层而言,生活必需品如食品、衣物、家电和汽车零部件,并非可以随意削减的奢侈消费。关税带来的连锁涨价效应,直接转化为他们每月账单上实实在在的数字,加重了本就沉重的家庭财务负担。
这种论调,本质上是一种避重就轻的话语策略。它将由政策引发的结构性通胀问题,巧妙地转化为个人消费选择的道德问题,仿佛物价高涨的责任不在于关税壁垒,而在于消费者"买得太多"。这无疑掩盖了关税政策的真正成本:它是对美国消费者征收的一种隐性税负,而特朗普如今的表态,不过是委婉地确认了这一税负的存在。然而,用"整体获利颇丰"的模糊说辞来为个体承受的痛楚开脱,显然难以平息民怨。
![]()
那么,所谓的"整体获利"究竟从何而来?特朗普及其支持者所描绘的图景,是关税保护了国内特定产业,带来了制造业回流和就业岗位的增加。然而,这幅图景是片面且不完整的。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单边主义的贸易保护主义如同一把双刃剑,在试图保护国内产业的同时,也必然招致贸易伙伴的对等反击。
此前,当美国对来自中国、欧盟等多国的商品加征关税后,一系列报复性关税措施接踵而至,其中农产品成为了重灾区。美国中西部农民辛苦种植的大豆、饲养的猪肉,因此失去了重要的国际市场,导致大量产品滞销,农场主们陷入困境。这生动地诠释了何为"自食其果"。一部分产业可能因保护而短暂获益,但另一部分出口导向型产业则遭受了沉重打击。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模式,很难称之为"整体获利",更像是一场国内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零和博弈。
![]()
特朗普终于承认关税导致物价上涨,这是面对经济规律的一次被迫妥协。它撕下了贸易战"轻松获胜"的幻想面纱,揭示了其内在的成本与代价。然而,将民众的额外支出轻巧地定义为"整体获利"的必要成本,并用"少买一些"来敷衍应对,无疑是对民生焦虑的漠视。
承认代价仅仅是第一步,如何从这场没有赢家的冲突中抽身,寻求更智慧、更可持续的全球经济竞争与合作之道,才是留给未来决策者的核心课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