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美国媒体援引NASA的信息对外披露,中国国家航天局近期主动与美方取得了联络。
中方告知美方,两国卫星轨道即将交会存在相撞隐患,并提议美方卫星保持静止姿态,由中方执行轨道机动规避风险。
![]()
这事儿让美国人着实高兴了一把,甚至搞起了小庆祝,要知道这可是有史以来中国第一次主动发起这类航天避碰联络。
以前遇到类似情况,联络的主动权一直握在美方手里。
美国宇航局太空可持续发展主管阿尔文·德鲁之前在国际宇航大会上就提过,多年来只要发现卫星轨道可能重叠,美方都会主动通知中方。
![]()
美方会告知中方,他们的卫星将采取绕行方式规避,要求中方卫星保持静止即可。
这种单向联络模式持续了这么久,突然换成中方主动,美国人自然觉得是个大突破。
近地轨道“挤成沙丁鱼”,避碰已成必答题
![]()
近地轨道现在有多拥挤,怕是星链卫星最有体会,SpaceX提交的文件显示,2019到2023年间,星链卫星已经进行了5万次避碰机动。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到2028年,每半年大概就要进行100万次类似操作,如此高频的机动,背后是近地轨道卫星数量的暴增。
美国凭借星链计划,在近地轨道占据了数量优势,中国也在推进自己的低轨卫星计划,试图在这一领域形成制衡。
![]()
轨道资源有限,而卫星数量与日俱增,这使得卫星相撞概率显著攀升,一旦卫星不幸发生碰撞,便会瞬间解体,化作数千块太空碎片,威胁着太空环境。
这些碎片会在轨道上长期漂浮,对其他航天器构成持续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中美之间的航天联络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须落实的行动项。
并非只有中美面临这样的问题,全球航天领域都在受轨道资源紧张的困扰,2009年美国铱星与俄罗斯卫星的碰撞事件,至今仍是太空安全领域的警示案例。
![]()
那次碰撞产生的大量碎片,让后续许多航天器都被迫调整轨道。
如此看来,中方这次主动联络,本质上是对太空安全现实的务实回应。
沃尔夫修正案:航天合作的无形屏障
本来想单纯把这事看成一次普通技术联络,但后来发现背后的门道可不少,美方有分析认为,中方这次主动联络更偏向技术性,而非战略性转变。
![]()
这个判断并非没有依据,中美航天领域的协同一直受政治因素制约。
2011年生效的沃尔夫修正案,成为两国太空合作的主要障碍,该法案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美国政府与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协同。
多年来,国际空间站的大门始终对中国宇航员紧闭,与此同时,美国宇航局官员也屡次就中国火箭再入大气层时的信息透明度问题提出质疑。
![]()
双方在航天领域的互动,一直处于相对有限的状态,不过这次联络,还是让局势出现了一丝松动。
长久以来,中美航天领域信息互通呈现美方单向输出之态,此次中方主动发起联络,犹如一股强劲东风,一举打破了这一失衡局面,开启了新的交流格局。
很显然,技术层面的迫切需求,让双方暂时搁置了部分分歧。
![]()
航天探索,究其本质,乃全人类之共同伟业,而太空安全这一关键议题,绝非一国之力可独善其身,迫切需要全球携手并肩、协同合作,共筑太空安全屏障。
太空碎片所构成的威胁,并不会因政治分歧而消散,轨道资源的紧张态势,亦不会随争议的存在而得到缓解。
中美身为航天强国,均拥有数量可观的在轨卫星,在浩瀚宇宙中,太空安全维系着人类探索的未来,两国理应肩负起维护太空安全这一至关重要的责任。
![]()
这次中方主动联络,虽然只是一次技术性互动,但它传递出的信号值得重视,它证明即便存在政治障碍,双方依然可以找到务实合作的切入点。
如此看来,技术需求终究会倒逼务实协同,这或许就是航天领域最实在的共识。
未来,希望这样的互动能越来越多,毕竟太空探索的舞台足够大,容得下各国共同发展,更何况只有携手合作,才能让人类在探索宇宙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