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还原:一场荒诞的"死亡营销"
11月7日,抖音主播"劳枝数到三"用账号名称、直播内容、作品三管齐下的方式,复刻了2023年伏法的杀人犯劳荣枝。这位河北IP的主播不仅在直播中模仿劳荣枝庭审时的神态语气,更反复使用"从未杀生"等标志性辩词,将恶性犯罪包装成猎奇表演。当网友发现这场以人命为噱头的流量游戏时,平台终于以"宣扬暴力犯罪"为由对其无限期封禁。
![]()
image
道德失范三重罪:为何社会反应如此强烈?
亵渎生命尊严的指控最为直接。劳荣枝案造成7人死亡,受害者家属至今未走出阴影。网友"抵制娱乐化杀人犯"的呼声获得数万点赞,直指这种模仿是"在未愈合的伤口上撒盐"。当主播嬉笑着复述"从未杀生"时,那些真实逝去的生命仿佛成了段子素材。
![]()
扭曲司法严肃性的隐患更值得警惕。死刑判决本是对犯罪最严厉的惩戒,但直播间的戏谑演绎可能模糊公众对"法子英-劳荣枝"主从犯关系的认知。有法律界人士指出,这种娱乐化处理会弱化犯罪严重性,消解"违法必惩"的社会共识。
最深层的是挑战价值底线。将杀人犯打造成"人设素材",本质是传递"犯罪可获利"的危险信号。当青少年看到模仿杀人犯能快速获取关注,价值观的扭曲或许就在一次次点赞中悄然完成。
平台审核机制的多重漏洞
这不是首次出现类似事件。2020年就有网红博主发布"某荣枝模仿秀"图文,当时仅遭禁言处理。对比两次事件,平台监管存在明显滞后:含"劳枝"字样的账号名能通过审核,庭审片段模仿这类"软性宣扬犯罪"成为监管盲区,从舆情发酵到封禁存在数小时真空期。这种"事后封禁"模式,本质上是对流量原罪的妥协。
![]()
![]()
流量狂欢背后的病态心理
传播学者分析此类行为时提到三个关键词:黑暗人格特质、破窗效应和算法助推。部分主播为博关注刻意挑战社会禁忌,此前"劳荣枝仿妆"未被严惩形成不良示范,而平台流量分配机制又变相奖励越界行为。当主播说出"从未杀生"时,屏幕那头或许正计算着暴涨的互动数据。
![]()
构建行业防火墙的迫切性
治理需要分级施策。事前应建立"恶性犯罪人物名单"禁止娱乐化改编,过程中对庭审画面、罪犯语录设置内容指纹识别,事后则需推行跨平台联合封禁制度。某平台客服回应"判定违规将处罚"的表态,恰恰暴露了当前被动监管的局限性。
娱乐至死的时代更需要守住人性底线
当封禁通知最终弹出时,这场闹剧留下了比账号更重要的思考:对罪恶的戏谑终将消解对正义的敬畏。从"劳枝数到三"到历史类似案例,每一次试探都在测量社会的道德水位。平台需要算法之外的价值观,用户需要点击之外的判断力,而创作者更需要明白:有些流量是裹着糖衣的砒霜。#热点观察家#
occurrence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