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卖身”中国!60%股权易主,押注2万家店硬刚瑞幸
喝了26年的星巴克,这回是真找着“靠山”了!11月4日,这个咖啡界的“老大哥”正式官宣:和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要成立合资企业专门运营中国的零售业务。
博裕直接拿下60%股权,星巴克只留40%,往后不再管具体运营,顶多当个“甩手掌柜”,只负责品牌和知识产权的授权。
这波操作一出来,星巴克中国业务的估值直接冲到130亿美元,还喊出了开到2万家门店的目标,这可是要超过它在北美的门店数量,野心着实不小!
讲真的,星巴克这步棋可不是心血来潮,纯粹是被市场“逼”出来的。
早从2024年11月开始,星巴克就明着说要找中国战略伙伴,足足筛了快一年,从20多家潜在合作方里挑中了博裕,连凯雷投资这种当年拿下麦当劳中国股权的“老玩家”都没能竞争过。
为啥这么着急“抱大腿”?看一组数据就全明白了。
截至2025年9月,星巴克在中国开了8011家门店,覆盖1091个县级市场,2025财年营收31.05亿美元,同比涨了5%。
表面看成绩还行,但客单价一直在降,第四季度降幅都飙到7%了。
反观对手瑞幸,门店都冲到27152家了,还在以每月超千家的速度疯狂扩张,9.9元一杯的咖啡直接抢占了58%的市场份额,把平价咖啡的门槛拉得极低。
更关键的是,整个咖啡行业都在“卷”下沉市场。
2025年上半年,27家连锁咖啡品牌一共净增了11841家门店,瑞幸、库迪这些本土品牌跑得飞快,库迪光上半年就开了5000家,总数冲到15000家。
而星巴克呢?上半年新开门店同比直接下滑41.78%,明显跟不上节奏了。
星巴克首席执行官倪睿安说得挺实在:“博裕的本土经验,能帮我们加速拓展中小城市。”
说白了,星巴克想往下沉市场走,但自己没经验、没资源,只能找个懂中国市场的“本土老板”带路。
毕竟2025年第四季度它试着新进入47个县级市场,没本土加持,开店又慢又难,想完成2万家门店的目标,光靠自己根本不现实。
咱就说,博裕能拿下星巴克,靠的可不是运气,手里的“王炸资源”简直量身定做。
这家投资机构在消费零售领域深耕多年,堪称“高低通吃”的高手。
![]()
下沉市场方面,它是蜜雪冰城的基石投资者,而蜜雪冰城旗下的幸运咖,靠着5.9元美式就能做到毛利超50%,2025年门店目标直奔1万家,把县城开店的成本控制、运营逻辑摸得透透的,这些经验正好能帮星巴克解决下沉难题。
高端市场这边,博裕还投资了北京SKP,能帮星巴克稳住第三空间的高端调性,毕竟星巴克的非遗店、景区店这些特色门店,还是有不少消费者买账的。
更关键的是,它手里还有京东物流、极兔这样的物流资源,能解决星巴克外卖配送的痛点;电商端投资了阿里、美团、小红书,数字化运营这块也能补短板。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都夸:“博裕的战略眼光太独到。
”这让我想起了当年中信资本入主麦当劳的事儿。
2017年中信拿下麦当劳中国52%股权后,直接推出了皮蛋瘦肉粥、油条这些本土化早餐,还搞数字化转型,把门店从2500家扩到现在的7000多家,计划2028年突破1万家。
博裕这次大概率也会复制类似路径,给星巴克带来加速开店的执行力、更精准的本土化运营,还有更完整的供应链。
而且这笔交易的细节也挺有意思,博裕是以40亿美元的企业估值,掏出24亿美元拿下控股权。
星巴克的130亿美元估值里,不光有股权出让的收益,还包含未来十年的品牌授权费,相当于“躺着也能赚钱”,还不用扛运营压力,妥妥的双赢。
你琢磨琢磨,2万家门店的目标,看着热血沸腾,实际难度可不小。
现在星巴克一年也就新增400多家门店,要冲到2万家,光靠自己得20多年。
但有了博裕的加持,节奏肯定会加快。
按照计划,合资公司会继续以上海为总部,运营现有的8000多家门店,交易预计2026财年第二季度完成监管审批,之后就会全力扩张。
星巴克的优势其实还在。
他在中国当了26年“咖啡启蒙老师”,把现磨咖啡的消费习惯带给了国人,第三空间的消费场景至今没人能替代。
而且博裕手里的资源能帮它扬长避短:用蜜雪冰城的经验做下沉门店,用SKP的资源巩固高端场景,再靠京东物流提升外卖效率,专星送业务之前已经增长30%,未来还有不少潜力。
![]()
但挑战也摆在眼前。
瑞幸、库迪这些本土品牌已经把低价策略玩得炉火纯青,2025年上半年瑞幸营收差不多是星巴克中国的两倍,消费者对价格越来越敏感。
星巴克既想下沉,又不想自降身价,怎么在30元+的价格带和低价咖啡之间找到平衡,是博裕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
另外,现在咖啡行业还有个新趋势,“咖啡+茶饮”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瑞幸的“鲜萃轻轻茉莉”单日销量最高167万杯,星巴克也联动迪士尼推出了主题冰摇茶,想抢占全时段消费。
博裕能不能帮星巴克跟上这个节奏,推出更多本土化的爆款产品,也是个关键。
还有个潜在问题,博裕是财务投资者,可能更关注短期回报,而星巴克要保持品牌价值,得做长期投入,两者能不能在扩张速度和品质管控上达成共识,还得打个问号。
毕竟2025年咖啡市场已经进入“马太效应”明显的阶段,强的越强,弱的越弱,稍微走偏一步就可能被甩在后面。
说白了,外资品牌在中国的玩法早就变了。
从当年麦当劳找中信,到现在星巴克嫁博裕,核心都是“本土赋能+品牌保留”。
星巴克这波“换老板”,不是认输,而是换个姿势再战。
2万家门店的目标能不能实现,关键看博裕的资源能不能真正落地,看星巴克能不能放下“身段”做本土化创新。
但不管怎样,这场合作已经说明一个道理:在中国市场,光靠品牌光环没用,得有本土基因、本土资源,能听懂消费者的需求,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现在中国现磨咖啡市场规模已经突破1200亿元,“高质平价”是主流趋势,未来的竞争只会更激烈。
![]()
星巴克和博裕的“中外联手”能不能逆袭,咱们不用急着下结论,就看接下来一两年,下沉市场能不能看到更多星巴克的身影,货架上能不能出现更多接地气的新品,毕竟市场从不看口号,只看实打实的动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