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王家卫受害者联盟”的名单越拉越长,演员李开群更是直接在直播中点名:
“王家卫根本不懂什么一代宗师。”
李老师的发言很有意思,他称《一代宗师》也找过他,但他没去。
一是因为酬劳太低,二是因为他觉得王导整天戴着墨镜,怎么能看见“宗师”呢?
导演自己都不看见,怎么能拍出来让观众看见呢?
向太的发言更是毫不留情:
她还表示绝对不会给王家卫的电影投资,因为他不受控。
最初曝料的古二可能也没想到,王家卫一个搞文艺片的,居然能得罪这么多人。
那么,混影视圈这么多年,王导是怎样把投资人、同行、演员、观众都得罪光的呢?
![]()
首先来看王家卫出圈的标志性符号——墨镜、慢工、文艺腔。
用当下的话说,这是他的人设。
某种程度上,这和某音某书上一些超小众文艺博主走的差不多的路线。
刻意追捧冷门的实验电子乐;
收藏自己都不知道是哪个年代的古着餐具;
张口闭口“只喝单一庄园的微批次手冲”。
他们的人生信条就是:
“不是我的爱好太猎奇,而是你们的层次太低、审美太LOW。”
最好还要表现出一点“你不懂我、我不怪你”的向下兼容感。
![]()
王家卫就喜欢这种感觉,而且还真的被他装到了。
而他之所以能够美美装到,可不是他的腔调有多高,归根结底还是时代的助力。
当时正值90年代城市化加速的当口。
大量年轻人涌入城市,作为首批进城打工青年,他们的身份迷茫与孤独感要远超后人。
王家卫的电影中所展示的“漂泊感”、“情感拉扯”、“自我探寻”正好击中了这种集体情绪。
![]()
而且当时香港正逢电影黄金期,资本充足、环境宽松,给导演的风格化试验提供了足够的试错成本。
那时香港的主流影片多为武侠、警匪和喜剧片,王家卫以“反类型叙事”打出了差异化优势。
什么是反类型叙事?
简单来说就是无完整剧情、侧重于碎片化表达。
这不就是拼接式短视频吗?
这种风格要是放在现在,可就没他什么事了。
![]()
“装”,让王家卫成为小众文艺教父,也败光了他的人缘。
至于他的傲慢、对人的漠视、强权、偏执,都是装到之后的衍生品。
人是很容易“误解”自己的能力的。
尤其是有所成就以后。
不仅容易把时代红利当成自己的天赋,还容易贬低别人的付出。
“王家卫”风格的出圈,以及他刻意营造的“腔调”,离不开张叔平的剪辑与美术、杜可风的摄影、梅林茂的配乐。
在视觉节奏与情绪的构建下,他的成就也离不开观众。
或者说,文艺教父的光环,实则是部分同行和部分观众的集体想象。
![]()
正如网友总结的王家卫电影的两大特点:
“普通人没人看但影评人猛夸,投资人全赔但演员拿奖。”
这也正应了李开群的那句“他不懂什么叫一代宗师”。
所以这部电影会从“叶问传”变成“宫二传”。
所以他会轻视托举他走向文艺教父殿堂的人。
所以墨镜碎后的碎片也终将击碎名导的神秘感。
![]()
但尽管舆论汹涌、骂声一片,王家卫却未必会凉。
一方面,他的代表作已经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另一方面,他的国际声誉产生的影响力不会突然消失。
依然会有人需要王家卫。
不管是为了腔调、为了拿奖,还是为了流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