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东莞11月7日电(记者姚友明、刘扬涛、许东远)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男篮成年组比赛在“篮球之城”广东东莞激战正酣,在市中心12米高的“篮球劳拉”雕像前,街球手邓丹正在他创立的NICEID(耐撕街球)免费场地中,筹办一场本周末即将上演的草根球手交流活动。
尽管已在某社交平台上拥有70余万粉丝,邓丹组织类似活动并不是为了“直播带货”或是让“流量变现”。“我想通过篮球这项运动,在人与人之间传递一种‘温暖的东西’。”邓丹说。
今年38岁的邓丹在湖南郴州的一个矿区家庭长大,从小便热爱篮球到近乎痴狂。在厂矿,一个名为邓志钢的工人曾是他的偶像,每逢有邓志钢的训练或比赛,邓丹都会去观看。在美职篮(NBA),他崇拜费城76人队名宿——艾伦·艾弗森。
“艾弗森出身于贫民家庭,而且身高不高,我当时以为他能成为明星球员,绝对是因为他日复一日的努力训练。”邓丹说,“后来才知道,艾弗森打球靠天赋。只是那时信息不发达,我幻想出很多关于他的信息,然后在偶像的影响下,在球场上挥汗如雨。”
17岁辍学后,邓丹决定离开家乡,到东莞打工。在等待办理健康证、暂住证等手续的过程中,他睡过公园,感受过生活的不易。那时候,他的生活极其简单规律——白天上班、晚上打球。
在2004年的东莞,在个人简历特长栏中只要写下“打篮球”三个字,甚至会大幅增加求职成功的几率。凭借着篮球特长,邓丹换了好几份工作,还在球场上认识了许多如今的合作伙伴。
“篮球已经是东莞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了,当年很多企业老板也是通过一起打球认识的,篮球也帮助他们在生意上达成了合作。”邓丹感慨道。
当时,很多同事知道邓丹喜爱打篮球,甚至会主动让他早早下班、好好练球,为自己的企业争得荣誉。邓丹明白,对在东莞打工的许多年轻人来说,篮球是治愈工作一日后疲惫身心的“良药”。
2005年,邓丹离开东莞,去往深圳工作,2014年又选择回到东莞,从事过一段青少年篮球培训工作。谈及选择回到“篮球之城”的原因,他说,他只是想找一个随时随地可以打篮球的城市,东莞的城市“调性”,特别符合他的口味。
2015年,他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篮球周边品牌,开启了创业之路。2017年,他在东莞开了一家免费向社会开放的街球馆。“那一刻,我感觉我的梦想照进现实了。”
邓丹认为,与过去的厂区篮球相比,现在的街头篮球不再看重输赢。“街球球场更像是一个年轻人展示自我、进行社会交际甚至是谈恋爱的平台,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职业球员,但每个人都可以爱篮球。”邓丹说。在东莞市中心的耐撕街球空间,如今他每年举办20多场与街球明星交流的活动,每次都能吸引大约1万人次驻足参与。
“当然,我们还有一块24小时免费开放的街球场地。在工厂里忙碌了一天的工友们如果每天下班后,能去那里投投篮,可能很多事情就想通了,也会带着乐观的心态拥抱新的一天。”他说。
如何承担免费场地的租金和运营花销?邓丹坦言,自己品牌周边的销售额,已经足够贴补两块免费场地的成本。
除了提供免费球场外,他还经常自掏腰包,给外省区市的农村小学送去篮球、运动鞋服。他也曾与CBA联赛11冠王广东队沟通,由球员徐杰带领大凉山的孩子们到广东宏远俱乐部参观,一起感受偶像的力量。
与许多街球“网红”不同,在邓丹眼中,当“网红”的意义不是“直播带货”,“比起追求经济价值,我觉得人应该更重视社会价值。”他说。
从矿区少年到街头造梦家,邓丹与东莞双向奔赴的故事,隐藏着质朴的道理:热爱能战胜流浪漂泊,运动能“治愈”生命苦痛。
夜幕降临,这座“篮球之城”依然不眠。人们从五湖四海而来,他们走进街球场,他们因球相聚、共同成长。
来源:新华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