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专家:钱希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脏外科主任
你知道吗?我国有超过1000万人患有心房颤动(房颤),而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5倍!
11月6日,在刚刚开幕的第八届进博会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脏外科主任钱希明教授指着一个心脏模型,道出真相:“超过90%的心脏血栓,都来自一个像‘小耳朵’一样的结构——左心耳。”这个不起眼的“小口袋”,竟成了脑卒中(俗称“脑梗死”)的“罪魁祸首”。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脏外科主任钱希明教授。受访者供图
为什么左心耳成了血栓的“老巢”?
心房颤动(房颤)作为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源性脑卒中的主要推手。钱希明教授用生动的比喻揭示了其中的风险:“当心房不规律地快速颤动时,心腔内的血流会变得紊乱、淤滞,就像河道里水流变缓容易淤积泥沙一样,心脏里就容易形成微血栓。”他进一步介绍,左心耳因其内部布满肌小梁、形似一个弯曲的“小口袋”的独特解剖结构,尤其容易产生血液涡流和残留,从而成为血栓滋生的“温床”。
“研究表明,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左心房中90%以上的血栓都来源于左心耳。”钱希明教授强调,这些血栓一旦脱落,便会随血流直冲大脑,堵塞脑血管,导致致残率、死亡率极高的缺血性脑卒中。因此,预防房颤引发的卒中,核心策略之一就是精准管理左心耳,要么通过终身口服抗凝药来抑制血栓形成,要么通过介入或外科手术“一劳永逸”地闭合左心耳,从源头上清除这个“血栓老巢”。
左心耳闭合技术为心脏装上“安全锁”
在过去,心脏外科医生也曾尝试用结扎、切割缝合或从内部缝合的方式来处理左心耳。“但传统方式效果不尽如人意,”钱希明教授坦言,“比如结扎,可能因为位置不当或扎线松动导致闭合不全,成功率仅有约35%;内部缝合也存在相似问题,且操作更复杂。”
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左心耳夹闭术。钱希明教授介绍,该技术通过微创方式,将一个特制的夹子精准放置于左心耳的根部,像一把“安全锁”将其完全夹闭,从而实现物理上的彻底隔绝。
1. 手术成功率高,对心脏影响小
“根据目前的临床数据,夹闭术的完全闭合成功率可高达97%,与传统方法相比实现了质的飞跃。”钱希明教授说。
除了极高的成功率,夹闭术还具备多重优势:它保留了左心耳的解剖结构,对心脏功能影响更小;手术相关出血风险更低;非常适合在进行其他心脏手术时同期完成,或作为独立的微创手术,大幅提升了患者的恢复速度与手术体验。
2. 带来长期获益,从源头上根治
对于适合的房颤患者而言,接受左心耳闭合术意味着卒中预防策略的根本性转变。钱希明教授阐述了其显著的长期获益:
首先,它提供了持久且确定的卒中预防效果,大幅降低了因左心耳血栓脱落导致脑梗的风险;
其次,许多患者因此可以降低抗凝药强度,甚至有望在医生评估后停止服用,从而显著规避了长期抗凝带来的出血风险;
最终,患者得以从每日服药、频繁监测的负担中解放出来,获得生活质量的稳定提升。
“这意味着,我们将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从一种需要长期坚持且存在不确定性的‘药物管理模式’,升级为一种确定性更强、效应更持久的‘源头性一次性干预’。”钱希明教授说。他特别强调,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多学科团队的精准评估、成熟可靠的手术技术以及像Penditure这样的创新器械支持。他评价进博会亮相的Penditure左心耳闭合系统,其可重复释放、多规格适配等设计,提升了手术的精准度和适应性,推动了左心耳管理路径的标准化。
最后,钱希明教授提醒公众,房颤在中老年人群中高发,尤其青睐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及睡眠呼吸暂停的人群。他呼吁55岁以上人群应重视常规心电图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通过综合管理(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和规范抗凝或手术),牢牢守住心脑健康的防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