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总结,美国在过去百年来,先后压制了四个“世界老二”:英国、德国、日本和苏联。这些对手有的被经济掏空,有的被军备竞赛拖垮,有的被协议束缚。然而,面对中国,美国的招数似乎不太灵了。
为什么?
答案或许藏在一些看似普通的技术细节里。
![]()
从一台盾构机说起
20年前,中国修隧道还要天价进口德国盾构机,对方甚至派人现场“盯防”,生怕技术泄露。如今,中国的盾构机占全球市场近七成,反过来出口到欧洲。这台笨重的地下巨兽,背后是零部件、液压、传感系统的全面突围——从依赖进口到自主设计,从单一设备到成套装备,中国用十年走完了别人三十年的路。
盾构机只是一面镜子。类似的剧情在高铁、核电、通信设备上反复上演。美国擅长用“芯片断供”或“标准封锁”卡脖子,但中国一边攻坚光刻机,一边用成熟工艺做差异化芯片;一边被排除在国际卫星联盟外,一边自建“北斗”定位系统。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策略,让压制变得像用竹篮打水。
![]()
系统级的“反脆弱”能力
中国的难缠,更在于它把技术突围变成了网络状生态。比如新能源车产业:电池有宁德时代,电机有比亚迪,智能驾驶有华为方案——这些企业单拎出来可能不如特斯拉耀眼,但组合成的供应链网络却极难被外部钳制。美国可以制裁一家企业,却无法轻易撼动一个已嵌入全球的工业集群。
这种生态优势,类似互联网时代的“去中心化结构”。每个节点都能自主迭代,即便局部受挫,整体系统仍能运转。而美国过去的对手,如苏联(依赖能源出口)或日本(半导体被协议锁死),结构过于单一,容易被精准击穿。
![]()
“贼心不死”背后的焦虑
美国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手段从“硬摧毁”转向“软围剿”:拉拢盟友建小院高墙,在高端芯片、AI算法上设壁垒。但问题在于,中国市场太大、应用场景太丰富——一项技术只要在中国跑通,成本就能迅速摊薄,反向定义国际标准。
更关键的是,中国对技术的理解已从“追赶”变为“定义”。比如5G,华为的专利占比让美国难以绕开;量子通信,中国已建成长距离干线。这些领域不再有现成路径,而是中美在平行探索。此时,封锁反而可能加速对手的原始创新。
这场“博弈”没有绝对的赢家,但中国显然找到了节奏:用市场换技术,再用技术育生态,最后以生态抗风险。美国若仍用20世纪的剧本对付21世纪的对手,恐怕会越来越吃力。毕竟,压垮一个点的时代过去了,现在比拼的是谁的网络更坚韧、更智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