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说一个人怎么看你,往往比你自己说点什么更有意思。
近代日本的一些学者看中国,看得不是历史,不是文化,是“标签”——并且是早早就贴好的那种。
他们写书、办报、写游记、做演讲,一边“考察”中国民情,一边把中国人描绘成一副又一副“劣根性”的样子:贪财、软弱、不讲实话、社会混乱。
![]()
这些言论在日本社会变成了一种“共识”,甚至还和当时的对外政策、军事战略搭起了桥。
这不是单纯的文化误解,是专业“塑形”——先把你说得一无是处,再说自己有理由“介入”你。
今天再回过头去看这些“研究成果”,我们不妨放下情绪,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讲”中国的?又想借此达成什么目的?
利字当头:中国人只认钱?他们想得太简单了
当年有位叫德富苏峰的日本学者,在甲午战争后写下不少关于中国的评论。他一边翻着中国的古书,一边给中国人下定义。
![]()
他说,中国人爱财胜过讲理,连《论语》里讲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都被他反着理解,说是中国文化早就承认“为利舍义”是常态。
在得知有中国人到(日俄战争)战场上从死尸身上捡东西,因不知道手榴弹为何物,打开后被炸死一事后,污蔑中国人“为了利益可以不惜一切”
还有人把中国的家族文化说成是“利己主义的根源”,意思是中国人只顾自家利益,不顾社会整体。说到底,他们把一些老百姓在战乱年代的生存方式,当成了整整一个民族的“性格缺陷”。
其实,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讲“义利之辨”。老百姓在困苦时期为了一口饭奔波求生,是现实的无奈,不是道德的滑坡。
![]()
可在这些日本学者的笔下,这种挣扎却变成了“劣根性”。
为什么他们要这么说?因为一旦你把一个民族描绘成“只认钱”的样子,那你对他做什么都能找到借口。
从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开始大规模在中国谋取经济利益,这种叙述正好成了“合理化”的工具。
你看,对方这么“逐利”,那我们收点“成本”,也不算过分了。
可惜他们忘了一点:真正讲义的人,不是嘴上说说,是能在关键时刻守住底线。并且一个国家的道德面貌,不该靠几个游记、一份报纸就定型。
文弱也好,嘴滑也罢,背后另有文章
![]()
除了“爱钱”,中国人在当时日本学者的描述中,还被贴上了“文弱”和“虚伪”的标签。他们说中国人打仗不行,说话不实,说事情绕来绕去不直接。
这些说法如果仔细看,其实并不新鲜,都是“西方式优越感”在东亚的投影。
桑原骘藏写到,中国人遇事多讲道理,不爱动手,说这是“尚文不尚武”的表现,他觉得这是一个“民族性问题”。
可他不想想,真正的文明社会,不正是靠规则、靠交流、靠智慧来解决问题的吗?
动手的事情,真不值得拿来炫耀。
语言方面,他们觉得中国人太讲客套,说话不直来直去,是“巧言令色”。
![]()
可日本自身的语言体系里,敬语、暗语、委婉表达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他们对自己那一套叫“礼仪”,对中国的就说成“虚伪”。
这种“你有我也有,但你就是不对”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就是要在文化层面压你一头。一旦文化上被“定性”为不如人,那在国际关系中就很难站稳。这种做法,说是文化比较,其实是话语权争夺。
他们不是不理解中国文化,是选择性地误读。
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智慧、社会治理、家庭伦理,都被简化成几个负面词汇。不是看不见,是不愿意看清。
![]()
学者不搞学问,专门“配合政策”
这些学者的言论,如果只是写在书里,也许影响有限。可问题是,当时日本军政系统非常重视这些“研究成果”。
学者写的书,被当作军队教材;他们说的观点,被媒体大肆传播;他们的文章和评论,成了民众理解中国的“基础资料”。
比如,像内藤湖南那样的学者,一边承认中国文化有深度,一边又提出“文明中心已转移到日本”的说法。
这种话,听着像是在尊重中国文化,其实是在说“你们已经落伍了”,这正好为所谓“大东亚共荣圈”铺路。
![]()
再比如白鸟库吉,他提出“长城以南才是中国”的理论,等于直接给割裂领土提供了文化依据。这种说法看似学术,其实和当时的领土野心一拍即合。
这些学者有的还直接加入政府或军方,成了政策顾问。
他们不是在研究中国,是在“设计中国”。他们提供的不是真相,是“需要的解释”。
这一套学术服务政治的模式,后来在多个场合被复制,别的国家也学得很快。如果一个国家的学术界,变成了对外政策的“扩音器”,那它就失去了原本应有的独立性。
一句话总结:学术不是工具,文化也不该被拿来当武器
回头看这些日本学者当年对中国的“画像”,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所讲的,更多是自说自话。
![]()
他们拿着显微镜看中国的缺点,却对自己国家的问题视而不见。他们不是想理解中国,是想控制中国的叙述方式。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话语在当时日本民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也为当时对中国采取的政策提供了心理铺垫。
他们把中国说得一无是处,是为了让自己的介入显得“理所应当”。
可历史并不总按剧本走,中国人有没有缺点?当然有。但中国人能不能站起来?完全能。
这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早已有答案。中国人民自强不息,靠的是脚踏实地的奋斗,不是靠别人怎么说。
![]()
如今再看这些过时的“标签”,我们早已不必过度在意。但我们也不能忘记,这些标签是如何形成、如何传播的。
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一面镜子,提醒我们要主动讲好自己的故事。
在国际舆论中,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更容易被理解。中国的发展不靠别人的认同,但讲清楚自己,始终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收尾几句:认清过去,是为了更好的未来
理解一个国家,不是靠道听途说;尊重一个文明,也不是靠先入为主。
![]()
那些近代日本学者塑造的中国形象,与真实的中国有很大距离。我们不妨把那段历史当作一次“认知战”的前哨,提醒我们今天不仅要发展实力,还要讲清楚中国是谁、在做什么、要去哪里。
从历史中走来,中国经历了太多误解与偏见,也用实际行动回应了所有质疑。当年的“文弱”“逐利”“虚伪”标签,如今已不攻自破。
未来的路还长,讲好中国故事,不能靠别人,得靠我们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