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军攻破昆明城,持续八年的三藩之乱以吴世璠自刎告终。战后清算中,吴三桂家族被明令“诛其九族,灭其血脉”,然而一名本应处决的吴氏孙女却悄然消失于官方名册。这一疏漏为日后震动朝堂的“蔡毓荣案”埋下伏笔。
![]()
蔡毓荣这个人,在云贵那边办事的手很硬,人是汉军正白旗出来的,父亲蔡士英早年投顺,家里三代在官场打底,三藩乱起来,他带兵一城一城拿回来,贵州几处点名的县城收复,云南几处要地也收拢,康熙看见这路数,提他做总督,给了句“可托以边陲”,话递下去,人就到了前线,昆明城里一片乱,兵丁清点俘口杂役,各衙门核名册,他在城里拣到一个年轻女子,面貌干净,举止稳,细问身份,原是吴三桂的孙女,他没往战俘簿上填,悄悄做了个广西逃难女户的名头,放进家里当妾,府里人知根知底的几位管事跟着做了口风,外头看不出什么端倪。
![]()
清廷的律例摆着,吴氏的后人不得留,人都清楚,康熙对这一支的态度很直白,连家里旧仆都要过一遍,蔡毓荣这边,靠着手里的权,遮住了五年,军报往京里送,地方户籍年年对,事还是被翻出来,佟国维在核云南那几份军报,拿蔡府女眷名册同战后户籍一对,数字对不上,人名来路也对不上,写了本折子弹出来,说有私藏逆裔的事,折子上去,康熙看完,派钦差往云南,去蔡府后院点人核名,问旧识问籍贯,最后把那名女子的身份合上了,吴家的脉,没差。
![]()
康熙二十四年,朝上定了处分,蔡毓荣的总督衔撤掉,家产抄收,蔡家四十多人押往黑龙江宁古塔安置,吴氏孙女押解进京,领旨赐死,旨意里写明白,逆枝不留,地方上记录流放这一路,风雪重,仓粮紧,十年间蔡家折了七口,余下的人在边地过到康熙晚些年,遇赦,才回到山东老里,一家子的境况不复当年,门第清淡了,旧日跟随的属员各散。
![]()
这桩事往后看,不只是纳了个妾那么简单,三藩之变刚平,朝里要把手再收紧,地方总督这一级,能用,得用,心里又要拴一根线,蔡毓荣是汉军旗人,站在两头,皇上给权,制度上又给了不少钩子,佟国维的那本奏折,表面是查账,里头也有人情来往的影子,蔡家的儿子前头和佟家的儿子有过冲突,往后就有人盯着你家的薄弱处去找,台阶一步一步搭,罪证就堆齐了,处分落地,朝廷的意思很清楚,规矩在前,功劳记着,越过界也要算账。
吴三桂这一房的去向,也没全断干净,清廷大索过,还是有人改姓隐住,贵州那边《马家寨吴氏族谱》里留了几句,写吴应麒那一支改成谭姓,悄悄在山里过,族谱上还有“姑母流落西南,终殁于北地”的字样,识谱的人对照时序地望,常拿这句去联想到被牵进漩涡的那位孙女,蔡毓荣的事情,像一面镜子,人在封建皇权之下,做成事有光,身上也挂着风险,碰到皇权的红线,前头的光就不算数了。
把这些串起来看,一桩纳妾的风波,掀出来的是统治收束和人事选择的交界处,朝廷要稳,地方要顺,制度往下压,个人的安排往里藏,名册对上户籍,奏折对上军报,故事就摆在那,叛臣之后的去留,功臣家里的起落,都成了维护秩序的手段,史料能找到的就写在那里,后人读到,也就知道那几年朝堂与边地的走向是怎么铺开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