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 2025 年初披露的 2024 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数据,清晰勾勒出全国薪酬水平的增长脉络与区域差异。从整体趋势看,非私营与私营单位工资均实现正向增长,规模企业薪酬支撑力凸显;从区域分布看,东部省份持续领跑,多省突破高工资门槛;而在这一格局下,河南省的平均工资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其背后是产业结构、人才流动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
![]()
一、全国工资增长基本面:两类单位齐升,规模企业表现突出
2024 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定格在 124110 元,较 2023 年增加 3412 元,名义增长率 2.8%,若扣除物价波动及统计范围调整的 “可比口径”,实际增速为 2.6%,体现出稳健的增长态势。与之相对,城镇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为 69476 元,同比增加 1136 元,名义增长 1.7%,但可比口径增速达 4.0%—— 这一增速差异的核心原因,是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将更多小微企业纳入统计范围,让私营单位工资数据更贴近基层就业市场的真实情况。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规模以上企业的薪酬表现:这类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达 102452 元,较上年增加 4356 元,名义增长 4.4%,可比口径增长 4.2%,增速显著高于整体水平。这一数据印证了规模企业在经营稳定性、福利体系完善度上的优势,对就业人员薪酬的支撑作用更为强劲。
![]()
二、工资统计核心概念:理清 “全报酬” 与 “可比口径”
不少人对工资数据的认知存在 “只算到手收入” 的误区,事实上此次统计的 “工资” 涵盖就业人员全部劳动报酬:既包括实际领取的基本工资、绩效奖金、各类津补贴,也包含单位从工资中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等 —— 这些 “隐性收入” 虽未直接到账,却是劳动者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统计后更能反映薪酬全貌。
而 “可比口径” 是确保数据纵向可比的关键调整:一方面扣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变动带来的购买力影响,另一方面剔除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后单位覆盖范围变化的干扰(如新增小微企业),让不同年份的工资增速能够真实反映薪酬水平的实际变化。
从统计对象来看,非私营单位涵盖国有、集体、股份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等类型,这类单位普遍具备更稳定的经营规模和更完善的福利制度,因此平均工资长期高于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私营单位,这也是两类单位工资差距的核心成因。
![]()
三、区域工资排名:9 省突破 12 万,东部领跑私营领域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25》公布的 31 个省份数据显示,城镇非私营单位工资呈现 “头部集中、多点突破” 的格局:共有 9 个省份年平均工资超过 12 万元,依次为上海、北京、西藏、天津、浙江、广东、江苏、青海和宁夏。其中上海、北京凭借 “现代服务业 + 高新技术产业 + 总部经济” 的三重优势,聚集了金融、互联网、高端制造等大量高薪岗位,成为全国工资水平的 “双引擎”,对人才的吸引力持续凸显。
城镇私营单位工资排名则更凸显 “东部沿海优势”: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稳居前五。这些地区民营经济活跃度高,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布局密集,私营企业不仅数量多,且能提供与非私营单位接近的竞争性薪酬,形成了 “民营高薪集群”。
![]()
四、行业与岗位差异:高薪行业稳定,岗位差距微缩
从行业维度看,2024 年城镇单位高薪行业格局保持稳定:无论是非私营还是私营单位,工资排名前三的行业均为信息传输 /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这些行业依托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特点,薪酬水平长期领跑;而工资较低的行业集中在农、林、牧、渔业(劳动生产率较低)、住宿和餐饮业(传统劳动密集型)、水利 / 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公益属性强、市场化程度低),行业间工资位次未发生明显变动。
从岗位维度看,规模以上企业中,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年平均工资最高(203014 元),专业技术人员次之(148046 元),办事人员、生产制造人员、社会服务人员工资分别为 93189 元、78561 元、77584 元。值得注意的是,最高与最低岗位工资比为 2.62,较 2023 年缩小 0.02,这一细微变化表明,随着技能培训普及和薪酬分配制度优化,岗位间工资差距正逐步向合理区间靠拢。
![]()
五、河南平均工资相对靠后的核心原因分析
在 2024 年全国 31 个省份城镇单位工资排名中,河南省无论是非私营还是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均处于中下游水平,其背后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产业结构、人才流动、经济布局等多重矛盾的集中体现:
第一,产业结构中 “低薪行业占比偏高”。河南作为全国农业大省,2024 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约为 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 个百分点),而农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普遍低于工业和服务业;同时,河南工业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化工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如芯片、生物医药)、高端服务业(如金融科技、头部互联网)占比不足 15%,而这类产业正是高薪岗位的主要载体,产业结构的 “重传统、轻高端” 直接拉低了整体工资水平。
第二,人才 “外流效应” 加剧薪酬天花板。河南是户籍人口第一大省,但高端人才流失问题突出:2024 年河南高校毕业生中,约 30% 选择前往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高薪省份就业,其中计算机、金融、法律等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外流比例超 40%。人才外流导致本地高端岗位 “供给过剩”(企业无需高薪即可招到人才),同时也制约了本地产业向高端升级的速度,形成 “低薪留不住人才 — 无人才难升产业 — 产业低导致低薪” 的恶性循环。
第三,民营经济 “弱而散”,缺乏高薪主体。河南私营单位以中小微企业为主,2024 年营收超 10 亿元的私营企业数量仅为江苏的 1/5、广东的 1/6,且多集中在传统行业;而东部省份的私营单位中,不乏华为、阿里、腾讯等高薪巨头,这类企业不仅自身薪酬高,还能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工资上涨。河南民营经济的 “弱规模、低附加值”,使其难以承担高薪酬成本,私营单位平均工资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88%。
第四,区域经济 “单极依赖”,缺乏多点支撑。河南经济高度依赖郑州(2024 年郑州 GDP 占全省比重约 22%),而洛阳、南阳等其他地市以传统产业为主,工资水平普遍低于郑州;反观东部省份,如江苏有苏州、南京、无锡,广东有广州、深圳、东莞,多座城市均能提供高薪岗位,形成 “多点支撑” 的薪酬格局。河南除郑州外,其他地市难以形成高薪集群,导致全省平均工资被拉低。
![]()
六、个人观点:理性看待工资差距,河南需从 “结构破局”
从全国视角看,河南平均工资垫底并非 “经济落后” 的绝对体现,而是区域经济分工的阶段性结果 —— 河南承担着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的战略任务,农业和传统工业的稳定发展是全国经济的重要支撑,这种 “战略定位”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向高薪产业倾斜的速度。
但从长远发展看,河南要提升工资水平,需打破 “产业 — 人才” 的恶性循环:一方面,应加快传统产业 “智能化改造”(如食品加工向预制菜高端化转型、装备制造向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延伸),同时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产业升级创造更多高薪岗位;另一方面,需完善 “人才回流政策”,如提高本地高校重点专业科研经费、为回流人才提供住房补贴和创业扶持,让人才 “愿意回、留得住”。
此外,也需理性看待 “平均工资” 的局限性:河南部分行业(如郑州的新能源汽车制造、洛阳的高端装备)工资水平已接近东部省份,个体工资高低仍取决于行业选择、技能水平和职业规划。平均工资的差距既是挑战,也是河南产业升级的动力,随着 “中原科技城”“郑州航空港区” 等战略的推进,未来河南工资水平有望逐步缩小与全国的差距。
文内容来源引用:中国统计年鉴2025、扬州发布、第一财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