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写道,原本在淞沪会战打完后,日本并没有继续攻打南京的想法,而是叫前线的日军停下来休整,但前线的日军违抗了这道命令,继续朝着南京方向追击过去。日军违抗军令追击中国军队,很大的自信来源于他们知道了中国军队在撤退时的慌乱,加上不断的追击加速了中国军队的溃败。那么,从上海撤退后,中国军队的慌乱程度是什么样的呢?
![]()
1937年11月5日,柳川平助第10军突然出现在杭州湾,由于前两波日本援军都是从上海登陆,所以国民政府判断接下来日本的援军还会在上海登陆,所以把杭州湾这里给忽略了。就这样,日军第10军在杭州湾轻易登陆,上海的中国军队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此时若再不撤退,几十万大军必定会被日军围歼,可蒋介石却下令把守重镇松江,并没有下达撤退令(具体原因结尾说)。于是,吴克仁第67军赶到松江布防。从11月5日夜打到8日夜,松江战役只打了三天,军长吴克仁及大批士兵战死。松江战役后,蒋介石终于下达了撤退令,而此时的中国军队的士气已经十分低落了,日军往往派出一个小队就可以击溃成千上万的中国军队。
当时的上海非常混乱,最先撤退的中国军队朝南京方向撤去,一部分日军也在后面不断追击,而这伙追击的日军后面还有后撤的中国军队,在这后撤的中国军队的后面还有追击的日军。中日两军相互交错,形成一种三明治,一层夹着一层,于是,就发生了上篇文章里说的,一个带着枪的中国士兵因将日语听成了广东话,所以在夜色中误入敌军阵营。
![]()
中国士兵是无意中进入日军阵营的,而日军进入中国军队阵营却是有意的。松江陷落后,中国军队下意识地朝昆山撤退,而这就必须要通过青阳港公路桥。在等大多数士兵撤走后,把守桥西头的第87师准备炸桥,这时候第14师一部赶了过来,说自己的部队还有一个旅没过来,不让炸,可第87师不听。最后,第14师师长陈烈联系上在昆山收容部队的第4军军长吴奇伟,希望的延缓炸桥时间,并把炸桥任务接过来。吴奇伟答应后,第87师才撤走,炸桥任务交给了第14师。过了一天一夜,虽然又撤走了不少部队,但第14师还有部分伤兵没到,就在师长陈烈考虑要不要等的时候,混杂在撤退部队的日军突然跳了出来,朝第14师攻击。师长陈烈紧急下令炸桥,但这时候点火装置出了问题,炸药没有爆炸,于是日军攻占了桥西头,一路打到了青浦。
青浦和松江都是上海的重镇,如果要撤退,在青浦放上重兵阻击日军,掩护大军收容,这样可以争取到宝贵的撤退时间。但国民政府在慌乱中将松江的作用放大、将青浦的作用放小了(青浦只有少数部队)。当把守松江的时候却不下令撤退,而在撤退的时候,青浦却没有重兵把守,导致松江、青浦两地失守,昆山也随之不保。
![]()
1937年10月底,在大场陷落后,中国军队主力全部撤到了苏州河南岸。此时,陈诚从昆山打电话给蒋介石,建议全线撤军,依托后面的吴福、锡澄国防线来节次消耗日军战力,这是中国军队撤退的最佳时机。蒋介石听完也同意了,当即下达了撤退令。可偏偏这个时候,华盛顿九国公约组织要在布鲁塞尔召开会议,专门讨论中日战争,蒋介石想在这个会议上争取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对日本的制裁。于是,他收回了撤退令,叫一线的部队进占原先放弃的阵地,可这时候的中国士兵的士气已经接不上了。
当柳川平助底10军在杭州湾登陆的时候,几十万中国军队有被围歼的风险。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下令把守重镇松江,然后再下令大军撤退。只有这样,守卫松江才有意义。但蒋介石仍然寄希望于那个布鲁塞尔会议,所以并没有立即下达第二个命令,以至于松江的守卫最终成为无谓的牺牲。所以,蒋介石并不适合指挥一线部队。对比几个月后的徐州会战,同样是蒋介石把几十万国军送到了徐州战场,使他们有被日军合围的危险,好在那次不是蒋介石指挥。在李宗仁的沉着应对下,大军最终安全转移,为抗战保存了有生力量。
关注我,带你走进历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