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品牌:如何避免 “老化”,持续吸引年轻用户
当一个品牌走过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沉淀的不仅是市场份额和用户口碑,更可能是 “固化” 的标签 ——“爸妈辈的品牌”“不够新潮”“和我没关系”。在消费主力向 Z 世代、Alpha 世代迭代的当下,“老化” 几乎是所有成熟品牌的共同焦虑。但年轻化从不是抛弃过往、盲目跟风,而是在品牌内核不变的基础上,用当代年轻人的语言、场景和价值主张,重新建立连接。成熟品牌的年轻化,本质是一场 “传承中的创新”,既要守住根基,也要打破边界。
读懂年轻用户:不止是 “追新”,更是 “认同一”
要吸引年轻用户,首先要跳出 “年轻人喜欢网红款” 的片面认知。当代年轻消费者的核心需求,早已超越 “功能满足”,进入 “价值认同 + 情绪共鸣” 的层面。
- 价值导向鲜明:他们更青睐有明确立场的品牌,比如关注环保、支持国潮、反对性别刻板印象等。品牌的社会责任不再是 “加分项”,而是 “准入券”。
- 拒绝单向说教:年轻人反感 “品牌教育用户” 的传统模式,更愿意参与、共创,甚至主导品牌的内容和产品走向。
- 社交属性优先:产品和服务是否 “可分享”“可打卡”“可讨论”,直接决定了其传播力。一件商品背后,往往承载着 “表达自我” 的社交需求。
成熟品牌的优势在于有深厚的品牌资产和用户信任,短板则是容易陷入 “路径依赖”。读懂年轻用户的核心,是把 “品牌想传递什么” 转化为 “用户想获得什么”,从 “自我表达” 转向 “用户共鸣”。
![]()
破局策略一:内核焕新 —— 让品牌态度与年轻人同频
品牌 “老化” 的根源,往往是内核与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脱节。年轻化不是换个 Logo、拍支潮流广告,而是让品牌内核贴合时代情绪,保持 “有态度、不陈旧”。
- 锚定核心价值,更新表达语境:李宁的 “中国李宁” 系列没有抛弃 “运动专业” 的核心,而是将 “国潮” 语境注入品牌表达,把传统运动品牌升级为 “文化自信的载体”,让年轻人从 “穿衣服” 变成 “穿态度”。故宫文创则以 “传统文化” 为内核,用 “萌系设计”“趣味文案” 打破 “老古董” 标签,让文物走出博物馆,成为年轻人日常使用的潮品。
- 绑定社会议题,传递正向价值:星巴克的 “环保杯计划”、麦当劳的 “减少塑料使用”,都是通过绑定年轻人关注的环保议题,强化品牌的 “当代感”。这些举措不是短期营销,而是长期坚持的品牌行为,让年轻人感受到品牌与自己的价值观一致。
- 拒绝 “伪年轻化”,保持真诚:有些品牌为了跟风,生硬植入网络热词、邀请流量明星,却忽略了品牌本身的调性,反而显得尴尬。年轻用户对 “虚伪营销” 的感知力极强,真诚的态度远比表面的潮流元素更重要。
破局策略二:产品与体验 —— 从 “功能满足” 到 “情绪创造”
年轻用户对产品的要求,早已不止 “好用”,更要 “好玩”“有记忆点”“能带来情绪价值”。成熟品牌需要在保持产品品质的基础上,打破传统产品逻辑,注入年轻化的体验感。
- 产品创新:小步迭代 + 场景延伸。不必颠覆核心产品线,可通过 “限定款”“联名款”“用户共创款” 制造新鲜感。比如大白兔与气味图书馆联名推出香水、护手霜,将 “童年味道” 延伸到美妆场景,既唤醒老用户的情怀,又吸引年轻用户尝试;华为的 “鸿蒙生态” 则通过 “万物互联” 的场景创新,满足年轻人对智能生活的需求,让传统科技品牌保持前沿感。
- 体验升级:从 “购买场景” 到 “生活场景”。年轻用户需要的不是 “交易”,而是 “互动”。比如线下门店可以升级为 “沉浸式体验空间”,喜茶的主题店、奈雪的 “茶空间”,都让消费场景变成打卡场景;线上则可以通过社群运营、会员专属活动等,让用户感受到 “被重视”,比如小米的 “米粉社区”,让用户参与产品研发、反馈问题,形成 “品牌 - 用户” 的共生关系。
- 情绪赋能:让产品成为 “情绪出口”。当代年轻人面临学业、工作压力,产品可以成为缓解压力的载体。比如晨光文具的 “解压系列”、名创优品的 “治愈系盲盒”,都通过产品设计传递 “陪伴感”,让用户在使用中获得情绪满足。
破局策略三:沟通重构 —— 用年轻人的语言,建无边界连接
传统品牌的 “广告投放 + 公关宣传” 模式,早已无法触达年轻用户。年轻人活跃在短视频、小红书、B 站等平台,他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是 “碎片化”“互动式”“内容驱动” 的。成熟品牌需要重构沟通体系,用年轻人的语言对话。
- 搭建 “内容生态”,而非 “广告矩阵”:在小红书分享真实用户的使用场景,在 B 站发布品牌故事的深度视频,在抖音用短视频展示产品的趣味用法。内容要 “去营销化”,多做 “有用” 或 “有趣” 的内容,比如海底捞在抖音分享 “隐藏吃法”,既传递了产品信息,又满足了年轻人的 “探索欲”。
- 借力 “圈层文化”,实现精准破圈:年轻人有自己的圈层,比如电竞圈、汉服圈、露营圈等。品牌不必追求 “全民覆盖”,可以通过与圈层 KOL/KOC 合作、赞助圈层活动等方式,实现精准渗透。比如耐克与电竞战队合作,推出电竞主题服饰,成功打入年轻电竞爱好者圈层;江小白与音乐节合作,绑定 “青春、热血” 的圈层情绪,成为年轻人聚会的 “标配”。
- 鼓励 “用户共创”,让用户成为品牌代言人:年轻用户渴望 “被看见”,品牌可以通过征集创意、投票选品、邀请用户参与内容创作等方式,让用户成为品牌的一部分。比如可口可乐的 “昵称瓶” 活动,让用户在瓶身上找到自己的专属标签,自发分享传播;元气森林的 “新品试喝官” 计划,邀请用户反馈口感,优化产品,让用户感受到 “我的意见被重视”。
避坑指南:年轻化不是 “脱胎换骨”,而是 “顺势而为”
成熟品牌的年轻化,最容易陷入三个误区:一是 “全盘否定过往”,抛弃品牌积累的核心资产;二是 “过度营销”,把年轻化当成短期流量密码;三是 “一刀切”,用单一方式应对所有年轻用户。
- 守住品牌根基:年轻化不是变成 “另一个品牌”,而是让原有品牌内核被年轻人重新理解。比如同仁堂,没有放弃 “中药养生” 的核心,而是推出低糖养生茶、便携养生包,让传统养生方式适配年轻人的快节奏生活。
- 坚持长期主义:年轻化不是 “一阵风”,而是持续的品牌升级。从内核到产品,从体验到沟通,需要形成完整的体系,而非零散的营销活动。
- 尊重圈层差异:Z 世代和 Alpha 世代、不同圈层的年轻人,需求差异很大。品牌需要精准定位目标群体,避免 “大水漫灌” 式的营销。
成熟品牌的年轻化,是一场 “传承与创新” 的平衡术
成熟品牌的 “老化” 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固守成规、拒绝改变。年轻用户不是 “敌人”,而是品牌持续生长的新动力。年轻化从来不是抛弃过去,而是在传承品牌核心价值的基础上,用更贴合时代的方式,与新一代用户建立连接。
当品牌既能让老用户感受到 “初心未改”,又能让年轻用户觉得 “这很懂我”,所谓的 “老化” 自然会转化为 “经典”—— 经典不是陈旧的代名词,而是历经时间考验、始终能打动人心的力量。成熟品牌的年轻化,终是一场 “长期主义” 的修行,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生长节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