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特朗普高压政策失控,美国多州“脱联”访华,中国顺势建立对话新通道

0
分享至

近期,一种前所未有的趋势在美国对华政策版图上成形:多个州政府无视联邦高压姿态,主动以官方身份访华、谈合作、签备忘录,联邦对华统一口径的权威开始在现实操作中遭遇实质性瓦解。

华盛顿州打响第一枪。

该州商务厅厅长乔·阮(Joe Nguyễn)率团赴上海出席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并在多场高层论坛上重申:“华盛顿州将坚定发展对华合作,不会因外部环境而退缩。”媒体问及是否与联邦对华政策协调一致时,他的回应含蓄但清晰:“我们和华盛顿特区不一样。”

紧接着,俄勒冈州参议长罗伯特·瓦格纳(Rob Wagner)率领该州立法和商界代表团访问福州、成都、杭州等多地,并在北京与中国国家副主席会晤。瓦格纳表示:“我们深知美中关系的复杂性,但地方层面的合作不可替代。”

这类超出“文化交流”范畴、带有实质经贸对接内容的“州级外交”,在美国体制下本属灰色操作,但在2025年,却逐渐成为一套有组织的惯例。而它背后的动因,不是意识形态的转向,而是经济层面的结构性撕裂。


地方被迫“越权自保”

导火索仍是那场加码进行的关税战。2025年3月,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重新激活301条款,并将中国商品的平均关税水平推至145%。中方随后实施125%的对等反制。

在联邦层面,这是一次“全面遏制中国”的战略升级;但在地方层面,它几乎是一次“经济绞杀”。

据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BC)《2025出口报告》数据,美国2024年对华出口总额约1870亿美元,商品出口占1407亿,服务出口达463亿。更关键的是,这些出口对应超过86万个就业岗位,主要集中于对华出口依赖度极高的州份:

  • 加州:中国是其第一大农产品和教育服务出口市场;

  • 华盛顿州:波音整机、农产品、软件出口均与中国深度绑定;

  • 德州与伊利诺伊州:能源设备、农机订单严重依赖中国市场。

关税施压直接导致这些行业出口额下降数十个百分点,订单延迟、项目暂停、失业率回升的连锁反应迅速在地方财政中显现。港口吞吐锐减、税收滑坡,很多地方官员直言:“这是联邦决定,代价我们来付。”

于是,州政府选择跳过华盛顿特区,主动与中国“打招呼”。

加州亮剑,公开起诉特朗普政府

加州则选择了更强硬的方式回应这场“联邦绑架”。

2025年4月,加州州长加文·纽森联合加州总检察长,将特朗普政府告上联邦最高法院,起诉其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对中国产品全面加征关税“越权滥用”,要求法院裁定联邦关税政策程序违法、损害地方政府宪定利益。

在诉状中,加州政府引用了州财政厅提交的评估报告,称新关税将导致加州年出口损失达250亿美元,涉及高达6.4万个就业岗位。纽森公开表示:“这不是外交,这是地方经济的生死线。”

与诉讼并行的,是加州政府主动与中国企业和省级政府恢复直接沟通机制。中国商务部新闻稿中明确提到:加州方面提出希望“豁免”或“单列”加州出口项目,不纳入中方的对等反制范围。

尽管中方并未就此作出表态,但加州的操作本身已经构成一种“脱联邦”的姿态。这一行为并未引发国会制约,原因无他——所有州长都清楚,特朗普的对华高压政策带来的实际后果,没有赢家,只有分摊损失的沉默者。

美国制度被打穿

美中贸易历来由联邦政府主导,关税、出口许可、外交协议皆属中央权责。州政府不具备签署国际协定的权力,这是制度上的常识。但2025年的现实是:地方政府正通过一整套“灰色机制”在实践“准外交”。

方式包括:

  • 举州出访,以经贸代表团名义与中国政府会谈;

  • 签署“互设代表处”“绿色供应链合作备忘录”之类不具法律效力但具操作约束力的框架性文件;

  • 借道高校、港口、商会等民间组织签署“双边协议”,绕过外交系统对接中方省级政府。

这种“联邦越轨”式操作,2020年尚属偶发,现在已经成规模。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主席肖恩·斯坦曾在一次闭门会议中指出:“在联邦高压之下,地方反而成了稳定因素。”他还警告说,若联邦层面持续以惩罚性手段处理中美经贸关系,美国将失去对华贸易主导权,而各州将自行寻找出口渠道,形成事实上的“地方对华政策”。

这一观点得到了布鲁金斯学会的印证。其最新报告指出,关税战并未实现美方初衷,反而迫使中国加快市场多元化,美国本土却在“地方—联邦—企业”三方之间形成不协调博弈结构,出现制度性资源错配。

用该报告的一句话概括即是:“美国外交的统一战线,正在被本国州长从内部打破。”

中国的应对:谁愿合作,就给机会

面对这种地方政府自发向中国靠拢的趋势,中方没有高调回应,但实际动作远比表面平静来得迅速。

进博会专设“美西州别合作展区”,邀请华盛顿州、加州、犹他州等地方政府设展;中美友城大会恢复常态化机制,邀请俄勒冈州等代表团赴华参会;江苏、广东等沿海省份与多州重新签署省州级合作备忘录;教育部启动“中美高校合作重启计划”,清华、复旦与斯坦福、加州大学系统重建联合培养机制。

这些动作虽未直接回应州政府的“联邦切割”,但所释放的信号明确:中国不拒绝与愿合作的州建立稳定机制,哪怕联邦不买账。

这不仅是对中美关系弹性的一种现实修补,也是中方对冲联邦政策波动的操作路径。

从中方视角看,所谓“州级脱钩”,其实是一次被动打断后的局部再粘合。美国联邦可以喊话,但订单最终落地在州,投资最终落地在港口和市政府。谁愿意接,合作就继续。

2025年的美国,或许外交话语仍掌握在白宫和国会手中,但经济现实已经绕开了他们。

华盛顿州在对华博览会中签下多个绿色能源出口合同;加州继续推动豁免本地港口货物的报复性关税;俄勒冈州试图通过技术合作重新带动本州高校就业。这些,已经不是“地方附庸外交”的边角戏,而是当下美国现实中正在发生的事实。

而这场事实本身,正逐步逼迫中美之间形成“中央对中央,地方对地方”的双轨接触格局。

特朗普想用一纸关税瓦解中美合作,却不料打出了联邦制度的结构性裂口。美国的对华政策,已不再是一个声音、一张牌。真正想做生意的那群人,正在自己找门路。

作品声明:文章所涉人物、数据、事件均基于2025年公开资料整理,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政策建议或行为指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呼呼历史论
呼呼历史论
分享有趣的历史
280文章数 1552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