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荷兰政府高调对外释放消息,称与中方经过"富有建设性"的会谈后,安世中国的芯片将在未来几天内顺利运抵欧洲及全球其他地区。这一表态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不禁让人猜测,在欧盟27国的联合施压下,安世中国是否已选择妥协?这场牵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风波,其背后的博弈远比表面所见更为复杂。
![]()
追溯此次风波的源头,责任完全在于荷兰政府的单方面行动。今年9月30日,荷兰政府依据冷战时期的《货物供应法》,以"经济安全"为由强行接管中企控股的安世半导体,暂停中方委派的CEO职务,并将相关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这一不当干预企业内部事务的行为,直接引发全球半导体产供链的动荡,尤其对高度依赖安世芯片的汽车行业造成巨大冲击。
面对荷兰政府的不合理举措,中方迅速采取反制措施,于10月4日宣布禁止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及其分包商出口特定成品部件和子组件。荷兰政府初期态度强硬,不仅试图停止向安世中国供应晶圆实施报复,还拉拢欧盟其他国家共同向中方施压。然而,荷兰政府的如意算盘并未得逞。
![]()
中方国内多家晶圆厂迅速启动供应支持,安世中国自身也储备了充足的成品与在制品库存,足以稳定满足客户订单需求至年底乃至更久。与此同时,欧洲汽车厂商因芯片断供怨声载道,纷纷将矛头指向荷兰政府,使其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最终不得不主动寻求与中方对话协商。
此次中荷会谈取得阶段性进展后,荷兰政府急于对外官宣安世中国恢复供货的消息,其背后有着多重考量。一方面,荷兰希望通过这一表态安抚不满已久的欧洲汽车厂商。安世半导体在晶体管、二极管等基础芯片领域占据市场领先地位,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的核心环节,断供已导致本田等车企减产并下调盈利预期,欧洲汽车工厂面临停产风险。
![]()
另一方面,这一举措也与中美经贸磋商的共识密切相关。荷兰此前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本质上是为配合美国所谓的"50%穿透规则",而中方已将安世半导体僵局作为调整稀土管控措施的考量因素,这直接损害了美国利益。在美国态度松动的背景下,荷兰政府的立场转变也带有向美方"汇报工作成果"的意味。此外,荷兰政府急于官宣的行为,也暗藏"断中方后路"的企图,试图通过舆论绑定中方决策,避免后续出现变数时被指责为责任方。
针对此次供应恢复事宜,中国商务部的回应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态度与原则底线。中方明确表示,已本着维护全球半导体产供链稳定与安全的立场,批准相关出口许可申请,并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推动安世中国恢复供货。
![]()
这一表述清晰传递出关键信息:恢复供货并非中方迫于压力的妥协,而是基于全球产业链整体利益的务实举措;同时,"符合条件的出口豁免"表明中方并未全面放开禁令,而是保留了必要的管控措施,这既是对自身权益的保护,也是防范荷兰政府出尔反尔的必要考量。
目前,供应链恢复已出现实质性进展。德国汽车供应商奥莫维奥、博世等企业已获得出口豁免,安世中国的芯片正逐步运往欧洲分销中心。荷兰政府也表示,将最快于下周搁置针对安世半导体的管制令,恢复中方股东的控制权。市场对此反应积极,安世母公司闻泰科技股价大幅拉升,欧洲汽车股也应声上扬。
![]()
这场持续一个多月的芯片供应风波,折射出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背景下,单边主义行径的危害与多边协商的重要性。中方在此次事件中始终坚持原则与灵活处置相结合,既通过反制措施维护了企业合法权益,又展现了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的负责任态度。荷兰政府的立场转变,则印证了单边施压无法解决问题,唯有平等协商才能实现共赢。
后续,中荷双方能否彻底解决安世半导体控制权争议,仍需持续关注。但此次风波的阶段性破局已充分说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动辄采取单边制裁的做法都不符合各方利益。唯有尊重市场规律、恪守国际规则,通过对话协商化解分歧,才能为全球半导体产供链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