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山海
AI越来越耗电,地球的电网都快被“吃”垮了。
于是,谷歌、英伟达、马斯克这些科技巨头最近开始张罗着,要把数据中心搬到太空去,直接用太阳能。
这操作听着像科幻大片,但更像是一场昂贵的豪赌。
现在AI的电老虎属性已经藏不住了。
训练一个大模型耗费的电力,都够一个普通家庭用上几十年。
连高盛都预测,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可能占到全球总用电量的近20%。
地球上的电根本不够分,难怪硅谷的大佬们都把目光投向了太空。
太空里有近乎无限的太阳能,24小时不打烊,没有阴天雨天,发电效率是地面的好几倍。
谷歌的“太阳捕手”计划,英伟达H100芯片年底上天,听起来都挺美好,似乎能源问题迎刃而解。
但现实的骨感远超想象。
太空里是真空,没法用风扇散热。
设备的热量只能靠巨大的散热板辐射出去,Starcloud公司规划的那个轨道数据中心,散热板长宽要达到4公里,这是什么概念?
还有宇宙射线,就像无形的子弹,随时可能把精密的芯片打坏,导致计算错误。
![]()
谷歌说自家TPU“惊人地抗辐射”,但这话说得有点轻巧了。
而且,别指望太空数据中心能让你打游戏延迟更低。
数据在天地之间来回跑一趟,再快也快不过光速,延迟是硬伤。
所以它只适合干AI训练这种不追求即时响应的“后台”工作,对于日常上网体验,几乎没帮助。
最关键的是成本。
目前把一公斤东西送上太空的成本动辄数千美元。
谷歌论文里预测的200美元/公斤,那是十几年后的美好愿景。
相比之下,微软早就把数据中心沉入海底,利用冰冷的海水进行天然冷却,项目已经成功运行了好几年。
这个方案不比上天更接地气?
所以,把算力搬上太空,与其说是迫在眉睫的解决方案,不如说是科技巨头们为未来画的一张大饼。
这棋下得很大,但挑战也巨大。
对普通人来说,这更像是一个发生在遥远太空的昂贵实验,看看热闹就行了。
短期内,还是先操心下个月的电费账单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