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每日幸运签#
近日,美国陆军部长丹尼尔・德里斯科尔接受路透社采访时明确表示,美国陆军计划在未来 2 至 3 年内至少购买 100 万架无人机,之后每年还可能采购 50 万架至数百万架。这个采购规模堪称跨越式增长,要知道美国军队最大的部队目前每年才购买大约 5 万架无人机。德里斯科尔在视察皮卡汀尼兵工厂时坦言这是项艰巨的任务,但他认为完全可以完成,当天他还考察了无人机拦截弹研发、新型爆炸物以及集成到武器系统中的电磁系统。
推动美国陆军大幅扩购无人机的核心原因,是乌克兰冲突带来的实战启发。在这场持续的冲突中,无人机的使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乌克兰方面早已将无人机作为核心作战力量,乌军当前各类无人机日均消耗量突破 3000 架次,还曾推出 “无人机百万计划”,2024 年实际产能已突破 400 万架。这种在战火中形成的作战模式,让美国看到了无人机在现代战争中的关键作用,也促使五角大楼彻底改变对无人机的态度 —— 不再将其视为昂贵的 “独特” 系统,而是当作可以批量使用的消耗性武器。
但美国的雄心面临着现实的硬约束。德里斯科尔强调,他的首要任务是刺激国内电机、传感器、电池和电路板的生产,在美国建立无人机大规模生产能力,因为目前无人机生产所需的许多关键部件大多产自中国。
![]()
全球商用无人机市场中,中国占了将近 90% 的份额,从机身、电池到摄像头、显示屏,几乎所有关键硬件都由中国企业主导。更棘手的是,美国五角大楼推出了 “蓝名单” 制度,只有完全没有中国零件的无人机才能拿到军方合同,今年超过 300 家企业提交申请,最终仅 23 家获得批准。
有网友直接点出核心矛盾,“想摆脱中国零件又要大规模生产,哪有这么容易”;也有人质疑实际可行性,“每年从 5 万架跳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架,产能怎么可能突然跟上”;还有网友调侃,“一边喊着去中国化,一边离不开中国造的零件,这操作实在矛盾”。
美国陆军的采购计划本质上是想打造规模化的无人机作战体系,借鉴乌克兰冲突中 “全民参与 + 批量消耗” 的模式,让无人机成为常规作战中的基础装备。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美国面临两大核心难题。
一是供应链重构难度极大,无人机的许多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中国,短期内要在美国本土建立完整的生产链,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还面临技术、人才等多重制约。美国国家安全专家乔希・斯坦曼就曾表示,摆脱中国零件是个不可避免的痛苦过程,要么主动撕开创可贴,要么等着中国来撕。
二是产能提升存在瓶颈,乌克兰的无人机产能爆发是基于民间志愿者、初创企业和政府合力的战时生态,而美国的军工体系相对僵化,要在短短几年内将年采购量提升几十倍,生产协调、质量管控都会成为难题。
美国无人机协会的巴格曾称,只要中国大疆还在,就没有足够的市场支撑美国本土产业链发展。但美国短期内又难以彻底禁用大疆,去年 12 月国会就不得不删除了相关法案中对大疆产品的禁令,因为大疆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无人机制造商之一,也是美国警方和农场最主要的无人机供应商。这种依赖与排斥的矛盾,让美国的无人机本土化生产之路布满荆棘。
美国陆军的百万无人机采购计划,暴露了其在现代战争形态变化下的军备焦虑。将无人机定义为消耗性武器,意味着未来战争中装备损耗会大幅增加,对供应链的稳定性和产能提出了极高要求。但在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今天,想脱离现有产业格局单独构建封闭的本土供应链,不仅成本高昂,还可能事倍功半。
这场采购大跃进能否如期实现,关键要看美国能否解决供应链重构和产能提升的双重难题。而这背后更值得深思的是,当武器装备的 “消耗化” 成为趋势,如何平衡军备发展与全球安全稳定,才是各国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