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诈很重要,但不能反着反着,把储户当成诈骗对象了。
![]()
据我的同行周律师陈述,其出差山东,想取个现金(4万)部分作为出席朋友婚礼的份子钱,活生生被上了一堂“线下反诈沉浸式体验课”。
先是银行柜员告知:“1万以上必须说明用途。”
央行都在研究取消“5万说明用途”了,地方银行反手给自己加码到1万,这叫反诈?这叫反向加难度。
行,那就配合。
周律师写了“个人消费”,柜员继续追问:“具体买什么?”
好家伙,取个钱,已经需要逐条自证清白了。
接着,柜员突然翻出上个月的流水,点名追问:“这笔钱什么来路?”
合规可以,但程序也要有边界,没有立案、没有手续,把柜台变成审讯台,不太合适吧。
最后还祭出大招:“让反诈中心出警核实。”
取现金能取到出警,这待遇,仿佛把普通储户当作重点嫌疑人。
![]()
周律师在柜台等了大约半小时,反诈中心和派出所电话一直没人接。
走吧又担心被扣上“跑了”的帽子,只能原地耗着。
半小时后,支行领导到场,与柜员沟通后对外一句:“先取消核实吧。”
合着前面那套严格流程,不是制度,是心情?不是规定,是临场发挥?
最终,周律师选择 不取现离开。
所以问题的核心不是反诈,而是把反诈当成“无差别审问”的万能理由。
真正的结果却是:风险没减少,老百姓更难受。
后续的跟进:
![]()
建行东营东城支行工作人员一口咬定:“这是在执行东营反诈中心的防诈骗要求,2万元以上取款都得核实用途”。
而东营市反诈中心明确回应:“这和我们没有关系,是银行自己的决定”;反诈中心强调:“对于取现金额并无固定标准”,银行应根据风险自主做尽调,但不能阻碍正常业务办理。
所以证据指向是银行层层加码。
多家媒体调查发现:
同在东营,另一家建行网点表示“5万以内直接取现”,印证这是基层网点自行其是。
银行将反诈作为免责金牌,通过过度审查把责任转嫁给储户和基层员工,自己却不承担违规操作的风险。
周律师最终选择不取款离开,并在事后表示“建行东营分行曾托人道歉,但不接受”。
银行虽私下认错,但至今未公开承认是自身规定,也未明确整改措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