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季度是小型矿山的“收官冲刺期”,也是安全风险的“集中爆发期”。低温雨雪、赶工加压、设备疲劳等多重因素交织,让事故隐患如影随形。河池“10·2”冒顶片帮事故、康定废弃矿洞中毒事件,每一起悲剧都在警示:安全没有“最后一公里”,唯有精准施策、严防死守,才能守住岁末年初的安全底线。
要破解第四季度事故高发的困局,得先找准“病根”。一方面,秋冬季节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频发,矿区路面湿滑、能见度骤降,井下通风系统易受影响,有毒有害气体更易积聚;另一方面,为完成全年任务,部分企业“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让设备带病运转、工人疲劳作业,安全管理沦为“纸上谈兵”。更有甚者,受矿产品高价诱惑,私挖盗采等非法行为抬头,给安全生产再添“炸药包”。
针对这些痛点,小型矿山企业需拿出“硬核举措”,把安全防线筑得更牢更实:
绷紧“安全弦”,摒弃“抢工思维”
岁末冲刺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企业要坚决摒弃“赶进度、补产量”的浮躁心态,科学制定生产计划,杜绝“三超”生产和疲劳作业。可以通过事故警示教育会、安全知识抢答赛等接地气的方式,让矿工们明白“安全是回家最近的路”,把“不违章、不冒险”刻进心里。尤其要关注夜班、节假日等薄弱时段,实行“双人互检”制度,互相提醒、互相监督,不让安全意识“打盹”。
给设备“强筋健骨”,拒绝“带病上岗”
小型矿山设备老化、维护不足的问题,在第四季度会被放大。要像对待家人健康一样呵护设备,定期开展“全面体检”:重点检查通风系统、支护设备、运输车辆等关键设施,及时更换老化零件,补齐自救器、气体检测仪等安全装备。借鉴贵池区“机械强安”经验,推广风动撬毛排险器等适配小型矿山的设备,让工人在危险区域外作业,从根本上降低冒顶、片帮风险。同时建立设备维护台账,做到“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不让一台设备“带病运行”。
把制度“落到实处”,不做“表面文章”
不少小型矿山的安全制度“照抄照搬、形同虚设”,这是事故发生的重要根源。要结合矿山实际,制定可操作的安全规程,明确每个岗位的安全责任,不能让制度只挂在墙上、锁在抽屉里。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无论是新工人还是老员工,都要完成“三级安全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杜绝“4.5小时速成培训”的敷衍行为。定期开展应急演练,让矿工们熟练掌握瓦斯超限、冒顶坍塌等突发情况的处置方法,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
应对“坏天气”,备好“防滑锦囊”
针对秋冬恶劣天气,要制定专项防控方案。雨雪冰冻天气时,及时清理矿区道路积雪积冰,铺设防滑垫、设置警示标识;井下作业前,先检测气体浓度,确保通风系统运行正常,防止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超标。遇到大风、大雾等极端天气,果断停止野外作业和井下爆破、掘进等高危工序,绝不心存侥幸“逆风施工”。同时储备足够的防寒物资和应急药品,让矿工们在寒冷天气里既能保暖,又能应对突发健康问题。
严打“非法盗采”,守住“源头防线”
监管部门要加大巡查力度,对停产弃管矿洞实行“彻底封堵”,不留漏洞;企业要主动配合监管,举报私挖盗采行为,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尤其要关注矿山周边的隐蔽通道,定期开展地毯式排查,不让非法分子有可乘之机,从源头掐断非法采矿引发的事故风险。
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更是矿工家庭的幸福线。第四季度的安全防控,没有“旁观者”,只有“责任人”。小型矿山企业只要摒弃侥幸心理、筑牢责任链条,把每一项安全措施落到实处,就能让事故隐患无机可乘,让矿工们平平安安上班、高高兴兴回家,用安全收官为全年工作画上圆满句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