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讨论得很热闹,有位叫宋清辉的经济学家提出,应该把郑智化“请回来”,这说法听着有点特别,不是请他来开演唱会,也不是让他上电视节目,他是觉得我们好像把郑智化给“晾在一边”了,当年郑智化唱《水手》和《星星点灯》,很多人听着就哭了,感觉他懂他们的心,但这几年他说话变得直接,经常谈论社会问题,表达自己的不满,结果没什么人关注他,还有人说他“过时了”“太情绪化”。
人们看待他的方式已经不同了,以前他唱歌时鼓励大家坚持努力,现在他说出真实的感受,反而被人嫌弃,这件事显得有点矛盾,如果你一直表现得积极向上,大家就会喜欢你,一旦你流露出疲惫、烦躁或者不满的情绪,马上就不被接受了,这不是因为他的作品不好,而是因为他展示的形象不符合大家的期待,宋清辉说得有道理,这并非忘记了他,而是选择性地同情——他可以永远做那个永不倒下的水手,却不能做一个有情绪的普通人。
![]()
深圳总说"来了就是深圳人",但对郑智化这样的人却显得疏远,他从小身体不便,从台湾出来闯荡乐坛,本应最能体现突破自身局限的精神,现在反而被推到边缘,这种反差让人感到无奈,城市如今看重效率和成功,没人愿意倾听痛苦和迷茫,记忆被短视频和热搜冲刷,复杂的人渐渐简化成一个个标签。
不止张雨生一个人这样,周华健年纪大了也不再唱励志歌曲,媒体上很少看到他们的消息,韩国BTS成员谈论抑郁症得到全球支持,日本的中岛美雪老了以后在歌里写人生感悟,大家依然喜欢听,我们这边的情况是只接受歌手当英雄,不接受他们做普通人,一有情绪表达就被说成负能量,其实他们只是说出真实想法。
短视频平台的做法更加极端,郑智化的歌曲被剪辑成奋斗背景音乐,配上跑步和加班的画面,没有人关心他本人的真实想法,算法只推送励志和加油这些标签,他一发布批评社会的视频,系统就直接不给推荐,技术本身没有恶意,但它确实帮助把人格式化,复杂的人被切成碎片,塞进固定的框里,没有框的内容就自动消失。
我觉得郑智化没有变,是我们自己变得挑剔了,我们只想要一个符号,不想面对一个活生生的人,这个人会累也会生气,城市一直在往前跑,可人心好像越来越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