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编辑部 |keva电影折射时代
近日,多部星光不俗的电影票房遇冷。
由曾经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导演魏书钧执导,黄晓明主演的《阳光俱乐部》票房不到600万。这部电影曾帮助黄晓明斩获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殊荣,看点之一是黄晓明为角色增重30斤。
然而,“影帝”的自我颠覆也未能吸引观众重新回到电影院。
![]()
近年来,观众或多或少都曾被这样的宣传吸引:某某演员短时间内增重或减重数十斤,形象发生颠覆性变化。
贾玲为演绎《热辣滚烫》惊人地减重百斤无疑是备受瞩目的一例。
此外,王宝强为《八角笼中》增重30斤、范丞丞为《了不起的夜晚》增重30斤、张颂文为《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增重31斤、郑恺为《超越》增重40斤、彭于晏为《热带往事》减重32斤、张震为《缉魂》减重25斤等经历也屡屡成为宣传热点。
![]()
王宝强为《八角笼中》增重30斤
营销演员的体重变化,似乎变成了电影宣传的流量密码。
但值得深思的是,从“体重变化数十斤”到“恶劣环境下拍戏”再到“为戏闭关数月”等等,挖掘主演的“付出型素材”已然是电影营销的常见手段。然而,无论为了贴合角色增重减重,还是钻研剧本打磨演技,本质都是演员的职责。将职业素养包装成“敬业精神”,是否有过度宣传的嫌疑,这种营销逻辑真的能为电影本身加分吗?
![]()
“黑红也是红”
关于“令人反感的电影营销方式”,曾经有博主发起调查。调查显示,超过1600名网友认为,营销“减肥”是令人反感的,可见大批观众对电影营销主演体重变化并不买账。
演员赚的就是这份酬劳,无论为贴合角色修身塑型,还是钻研剧本打磨演技,不都是职业素养吗?
“付出型营销”初衷是表现演员敬业,但这类话题也容易引发争议。不否认演员增重减重或者在极端环境下工作是敬业的佐证,但也会有观众质疑,演员作为高收入群体,敬业是本分,无需通过营销过度放大,更不该成为掩盖作品短板的遮羞布。
“黑红也是红,热度才是硬道理。”
某影视公司宣传S小姐在接受时光网采访时直言,策划阶段可能已经判断到某些营销点有舆情风险,依然推行的原因在于其能够助推电影热度。
![]()
郑恺为《超越》中增重40斤
对于电影来说,宣传规划通常围绕两大核心展开。其一是电影本体,其二是主创团队。明星主演与这部电影的关联往往被视作撬动热度的关键。
从艺人前期为贴近角色而深耕剧本、体验生活,到其为呈现专业场景而学习打戏等技能,或者为贴合人物形象而刻意增重减重,乃至拍摄中某场戏不辞劳苦地呈现高光演绎,关于演员“付出”的话题会渗透在整个宣发过程当中,且会依据一定的宣传节奏逐步铺排。
不过,宣称体重变化三四十斤甚至上百斤的例子,可信度其实要打个问号。
电影宣传S小姐直言,宣传数据可能会存在水分。部分团队会在话题包装时夸大真实情况,比如演员增重或减重是肉眼可见的变化,但具体变化了多少,宣传可能会给出一个高于实际的数字,“因为相较于虚构艺人付出,放大他们已有成果的量级,风险更低、操作更简单。”
![]()
张震为《缉魂》减重25斤
“说实话,有些演员,我觉得变化不是特别明显,看着都差不多。”
跳出电影宣传的视角,糖糖坦言她对演员身形变化的感知度有限,且相较于大部分打工人而言,艺人薪酬高出不少,“增重或减重又怎么了?”。但作为电影宣传从业者,她也强调“付出型营销”的必要性。
糖糖曾负责过一部文艺片的宣传工作,该项目也有营销男主角为戏瘦身数十斤的话题,当时还上了热搜。在她看来,在故事相对平淡的情况下,营销艺人付出在所难免。过度营销与否见仁见智,毕竟观众对这套逻辑反应两极。
“可能会有网友排斥这些话题,但也比电影毫无讨论度要强。”S小姐无奈地表示,对于很多宣传从业者来说,大家都明知网友对这些话术可能已经审美疲劳,但仍会将其作为营销点,“说白了,有时候是实在‘宣无可宣’,只能放大这些点。”因为部分影片可能缺乏亮点,只能靠演员话题拉热度。此外,演员增重减重等话题拥有一定的传播优势。粉丝乐于转发,会助推话题发酵,为影片带来可观的流量。
![]()
“同质化”营销
近年的电影宣传中,贾玲在《热辣滚烫》中“脱胎换骨”让人印象深刻。
此外,黄晓明为《阳光俱乐部》增重30斤、王宝强为《八角笼中》增重30斤、范丞丞为《了不起的夜晚》增重30斤、张颂文为《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增重31斤,郑恺为《超越》中增重40斤,以及彭于晏为《热带往事》减重32斤、张震为《缉魂》减重25斤的经历,也屡屡成为宣发热点。
![]()
彭于晏为《热带往事》减重32斤
“《热辣滚烫》是比较特殊的案例,本来讲的就是一个关于减肥逆袭故事,所以营销这个话题不可避免。”同样有过减肥经历的S小姐对电影传达出来的逆袭精神颇有共鸣,并不认为这部电影在关于主角身材变化的话题上是过度宣传。
糖糖则与《热辣滚烫》的宣传方有过深度交流,她获取到的信息是,减重话题发酵源于自然热度,不是片方主动过度营销的结果。相反,大众自发形成的热度,已经超出了片方的可控范围。谈及贾玲的《热辣滚烫》,糖糖和S小姐不约而同地认为,称不上“过度营销主角的身材变化”。
![]()
诚然,打开社交平台,观众依然不难发现“某某演员为戏增重减重”“某某演员认不出来”等话题频频占据热搜。
其实,不止“体重变化数十斤”,“恶劣环境下拍戏”“为角色学习技能”“为戏闭关数月”等早已是“付出型营销”中屡见不鲜的宣传话术。只是相较于积累理论知识等隐性付出,演员身材变化因具备更强的视觉优势而容易引发关注。而雷同性十足的话题也折射出电影营销“同质化”的问题。
![]()
“现在做电影宣传确实有难度”,S小姐坦言,“每次构思宣传点,无论是话题还是角度,都很容易和之前别人做过的项目相似,很难真正给出创新又有效的方案。”
她曾尝试跳出常规的宣传框架。推广一部犯罪题材电影时,没有聚焦演员演技高光或形象颠覆,而是将重点放在新导演的创作理念上。包括导演作品集锦及其创作观点,当时物料都已备齐,但最终在传播上几乎毫无水花,关注度极低。
“那时候也意识到,观众对导演等幕后人员的兴趣确实有限,大家更关注的还是台前的演员。”她无奈地表示,创新的宣传策略失效后,又只能回归已被验证过的成功模式,寻找稳妥的宣传点位。
另一方面,营销的创新离不开充足的预算支持。可惜近年电影行业从制作到宣发等各个环节都经历了一定的变化。
糖糖坦言如今的宣传预算较前几年缩水,常常捉襟见肘,“能做的就剩下发布几轮常规物料,很难再拓展更多玩法。”她补充道,在这个基础上,片方仍期待热度效果,但实在预算有限,新的创意难以施展,执行空间也被挤压。
![]()
宣发困局短期内或难破解
“刷到演员为角色增重或减重的热搜,我大概率会点进去看一眼。能感受到演员为作品付出的努力,但也会忍不住感慨,又在打这个噱头了。”
电影宣传S小姐坦言,即便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态,但如果由她主导相关项目,大概率也会选择类似的话题作为宣传点。
虽然转化效果难以量化,但演员增重减重等敬业话题未来仍可能被不断复制。此类话题未必会成为电影宣传的核心,但类似内容屡次登上热搜,自然会引发行业的“互相借鉴”。根据电影宣传糖糖多年的从业经验,“互相借鉴”是成为电影宣传的常态。至于此类营销模式还能持续多久,S小姐预测:“估计三五年内不会有大的变化。”
![]()
范丞丞为《了不起的夜晚》增重30斤
“不会有太大变化”的原因也得益于艺人方支持。对于大部分电影来说,所有涉及艺人的内容,片方都需提前跟艺人团队确认。这意味着,无论片方释出什么话题,艺人方都是知情的。
增重减重都是为电影付出,这类话题自带正面属性,“艺人团队一般不会反对,要是话题有爆火潜力,甚至会主动推上热搜”。S小姐介绍,电影项目的宣传点位都会提前匹配预算,同时会随着热度变化调整预算规划,促使项目热度最大化。
![]()
那么,电影热度真的能转化为实际票房吗?答案也不一定。
如何衡量电影宣传的效果,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已经详细讨论过(“作假式"宣传)。相关话题有热度,确实能让片方感到“安心”,毕竟意味着有更多人知道这部电影,但这些关注度究竟能多大程度转化为票房,始终缺乏明确的量化标准。
着眼当下,电影市场不断发生变化,吸引观众入场确实需要依托强有力的电影宣发。但归根到底,总拿演员增重减重的事迹出来夸,观众已经不买账了。与其走“黑红”的道路,宣传行业不如重新思考,电影之中,还有哪些真正值得被看见、被传播的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