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拿到双人跳水金牌那天,央视很快发消息报道,第二天又提到她摸金牌时显得平静,之后两天还在继续报道,但内容不再是夸她跳得好,而是说她贴着肌贴、自己系鞋带、说自己还不够努力,这和以往不一样,以前央视说运动员主要看成绩,这次却避开冠军身份,专门讲她累、疼、自责的细节,看起来不像表扬,更像在挡风头。
![]()
她今年十八岁,身体还在长高,跳水这个项目,体重稍微增加一点,空中翻转就容易出问题,巴黎奥运会后全红婵吃得多了些,这不是偷懒,是因为身体需要恢复,教练也说过,她现在不敢做高难度动作,怕伤到腰部,训练视频里看得出来,她经常调整姿势,动作没有以前那么流畅,这不是状态下滑,是身体在发出警告,和陈芋汐相比,两个人根本不在一个节奏上,陈芋汐可能正处在最佳时期,全红婵还处于重建阶段,把她们硬放在一起比较,实在不公平。
![]()
网上有人议论这位运动员,说她变胖了跳不动,还有人直接喊话让她别吃了,这些话听起来像是关心,实际上却容易伤人,她是一名专业运动员,不是供人观赏的玩具,不需要按照别人的想象去生活,跳水这项运动,关键看的是技术和动作控制,并不是只看体重数字,把女性运动员的身体当作大家随便讨论的话题,这本身就会带来压力,更麻烦的是,不少人还抱着老想法——赢了就是英雄,输了就是不行,这种观念导致运动员一旦失误,就要承担全部责任,所有情绪都压在她一个人身上。
![]()
她的教练何威仪在公开场合提到,她每天要做三小时以上的康复训练,连高难度动作都暂时不去碰,这种坦诚其实不容易,因为国家队一般不会对外说这些细节,她妈妈也说了一句“胖一点好”,听起来像是家长的心疼,其实是对“必须瘦”那种要求的一种回应,普通家庭不太懂专业训练那一套,只知道孩子吃不饱身体会受影响,但心理方面的帮助呢,官方一直没提有没有人帮她缓解情绪压力,好像大家都觉得运动员天生就能扛住压力,不需要额外的关心和支持。
![]()
她从休养到重新参赛,中间只隔了半年时间,熟悉这个行业的人都清楚,这类伤病恢复起来通常需要一年半到两年左右,那年11月6日的比赛是双人项目,她的搭档王伟莹并不是长期配合的队友,两个人一起练习只有几周,媒体报道时没提这些情况,只说拿了第五名,看起来像是她水平退步了,其实这种比赛结果不能简单这样看,就在两个月之前,体育总局刚发布了关于青少年发育阶段如何科学训练的新指南,但基层执行得并不理想,很多地方还是按老办法训练,逼着孩子控制体重,逼着孩子加大训练量。
![]()
她现在站在台上,不是为了要赢,而是因为不能输,观众等着她每次完美入水,教练希望她保持状态,家人担心她身体受不了,没人问她累不累,也没人说可以歇一会儿,流量把她捧到高处,又在她失误时喊她怎么不行了,她不是机器,是个活生生的人,也会疼,也会害怕,也会责怪自己,那些镜头外贴的肌贴、深夜做的康复训练、一个人默默系鞋带的时刻,才是她真实的十八岁。
别人只看到金牌的光芒,她却忘不了训练中的伤痛,有人觉得这位运动员还能再进一步,但她心里清楚自己已经拼尽全力,努力不一定立刻带来回报,尤其是在身体和心灵都需要恢复的时候,她没有停下脚步,只是前进的速度放慢了一些,这完全不是丢脸的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