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日本共同社报道称,日本北海道出口的一批冷冻扇贝重新进入中国市场。
这看似不起眼的一船海鲜,其实背后藏着一连串牵动两国关系的复杂故事。自从日本在2023年开始将福岛核污染水排放入海,中国立即暂停了日本水产品的进口。
这道“关口”一关就是两年,如今首批扇贝破冰而来,意味不止是一次普通的通关,更像是贸易关系的一次小幅回暖试探。
![]()
被冷藏的市场,谁都不好受
日本的水产品,一直在中国消费者心中有着不小的市场。不论是刺身、生蚝,还是最受欢迎的冷冻扇贝,曾经在国内的日料店和商超中随处可见。
然而,自从核污染水排海决定落地,中国方面果断叫停了来自日本的水产品进口。
这一决定,不是情绪化的反应,是出于对国民饮食安全、生态可控性的深度考虑。
日本方面自然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过去两年,他们的渔业出口受到了明显冲击,尤其是扇贝等关键品类,在国内堆积如山,价格也因为出口受限而一路走低。
尽管他们尝试把货卖给欧美和东南亚,但从采购量、运输成本到食品标准适配上,始终没法弥补失去中国市场的空缺。
![]()
而中国这边,也在悄悄做着调整。不靠日本,可以找其他国家。俄罗斯、厄瓜多尔等地的水产品逐渐填补了市场空间,一些国产海鲜品牌也趁机崛起。
日料店的老板们也灵活应变,把菜单上的“北海道扇贝”换成了“舟山贝”、“东海刺身”,消费者也慢慢适应了这些变化。
这场双向博弈的结果很明显:日本离不开中国市场,中国虽然一时受影响,但迅速调整,没出现大的市场混乱。
如今扇贝重返中国市场,算是日本方面迈出的一小步,但这一步背后,是对中国监管信心的回应,也是对自身出口困境的现实考量。
![]()
数据做底,监管做实,比嘴上说更重要
这次扇贝能顺利通关,并不代表中方全面松口。通俗点说,现在是“能进的挑着进,不能进的坚决不让碰”。
中国海关总署早在今年中期就明确了相关政策:只有符合标准的部分地区水产品可以申请入境,福岛及其周边相关的高风险地区仍然在禁止名单之上。
整个监管流程不仅严,而且细。每一批水产品都需要提供详细的产地资料、检测报告,尤其是放射性物质的检测数据。
中方还建立了独立的抽检制度,确保不是“你说没问题就没问题”,是“我自己查过才放心”。
这背后,是对全民食品安全的高度负责,也是对海洋生态的长期守护。
![]()
日本相关机构为推动水产品输华,按中方要求提供了产地溯源、放射性检测等相关材料,他们开始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参与的监测机制,甚至愿意和中国方面开展信息共享。
这种转变,反映出一个现实:想重新进入中国市场,必须先做到数据透明、检测到位。
更重要的是,这种“科学监管”的方式,其实是把话语权牢牢掌握在中方手里。
过去两年,日本曾试图通过国际场合争取话语权,但中国坚持用数据说话,坚持自己的监管节奏,不急不躁,稳步推进。
这种方式,既尊重了科学,也让贸易恢复建立在更坚实的基础之上。
吃不吃扇贝,心里过得去才算数
![]()
虽然扇贝是通过了海关,但消费者的心里“海关”却还没完全打开。很多人看到“日本产”三个字,心理上还是会有些打鼓。
毕竟,核污染水排海这个事,影响的不只是一个产业,更是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整体感知。
不少消费者表示,即使科学检测合格,也还是担心长期风险。电商平台上,日本扇贝的搜索热度相比两年前明显下降,这说明现在的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也更加谨慎。
这种心理,不是靠一纸报告就能完全安抚的,需要时间和长期的稳定表现来慢慢修复。
更现实的是,日本的排污计划并不是一劳永逸,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过程。
![]()
这也意味着,中方的监管机制不能松、不能断,必须常态化、长期化。
只要核污染水还在排放,相关海域的生态安全风险就不能掉以轻心。任何时候,只要出现问题,中方都可以依法暂停进口,这一点是底线。
这也提醒日本方面,一次通关不等于全部恢复。想要让市场真正恢复元气,必须拿出持续的透明度和责任感。
换句话说,能不能让中国消费者放心,最终还是要靠日本自己的表现来决定。
扇贝破冰,只是表象,信任修复才是本事
从表面上看,这批扇贝顺利抵达中国港口,像是中日贸易关系的一次小小回暖。
![]()
但深入看,这更像是一次“压力下的试探”。
日本需要市场,中国坚持标准,扇贝只是个载体,真正考验的是双方在监管、信任、生态责任上的配合度。
未来短期内,如果这批扇贝质量稳定、市场反响良好,中方可能会有针对性地扩大进口范围,不过高风险地区仍然是红线,不会轻易松动。
从长远看,日本是否愿意在排污问题上承担更大责任,是否能拿出更有说服力的数据和行动,才是真正决定这场贸易回暖是不是可持续的关键。
![]()
这也给其他国家提了个醒:在全球市场越来越关注生态安全的背景下,单靠经济互补性已经不够了,环保责任、食品安全正在成为进出口贸易的新门槛。
未来是否会有更多国家在资源贸易中加入类似的“生态安全条款”?可能性正在增加。
对中日来说,如果能在监管、检测、数据共享方面建立更高效的合作机制,比如像欧盟和挪威之间那样共建联合实验室、实时共享检测结果,也许能在减少误解的同时,降低信任成本。
但这需要双方有足够的意愿和耐心,不是一时的应对。
结尾
这批扇贝的“回归”,不只是海鲜市场的小新闻,更是一次在复杂背景下的对话尝试。
![]()
它让我们看到,贸易不是一锤子买卖,是需要科学支撑、制度护航和公众信任共同构成的体系。只有在这些条件都具备的前提下,市场才可能真正恢复活力。
扇贝通关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是信任能不能重新建立。
对中方而言,监管的底线不能动摇;对日方来说,责任的分量不能轻掂。
这场“吃不吃”的问题,背后其实是“信不信”的考验。未来如何,还得看双方的态度和行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