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5日深夜,演员温峥嵘结束拍摄后刷短视频,意外发现多个直播间里“自己”正在推销低价面膜和美妆产品。画面中的“温峥嵘”妆容精致,但声音与嘴型明显错位,更诡异的是,同一时段竟有不同穿搭的“温峥嵘”在多个平台带货,话术却如出一辙。当她进入直播间质问“你是温峥嵘,那我是谁?”时,账号瞬间将她拉黑。这场荒诞的“真假美猴王”闹剧,撕开了AI技术滥用背后的黑色产业链。
温峥嵘的遭遇并非孤例。早在2025年4月,她就发现自己的形象被AI合成后用于带货,但当时仅零星出现。到11月,情况已失控:有粉丝一天内举报18个仿冒账号,团队单日举报量达50个,刚下架的账号换个马甲又卷土重来。这些直播间利用温峥嵘在《许我耀眼》中积累的口碑,以“明星同款”“限时特惠”为噱头,推销三无产品。更讽刺的是,部分视频直接截取她过往的影视片段,通过“画中画遮挡”技术规避平台审核。
![]()
“我们根本没推荐过这些产品。”温峥嵘团队工作人员透露,商家只需截取一段影像,用30元就能在二手平台购买AI工具生成虚假内容。造假者专挑凌晨三四点发布视频,利用时间差逃避监管。抖音平台披露,仅11月5日当晚,就有37个违规账号被处置,其中“发鱼”“小妈”等达人通过仿冒温峥嵘肖像、声音信息,累计发布6900余条带货视频,销售额超千万元。
这起事件暴露的AI黑产远比想象中复杂。据第一财经梳理,产业链分为四个环节:上游通过爬虫抓取明星生活照、声纹切片,甚至回收二手设备提取相册数据;中游利用深度合成技术实现人脸替换、驱动重播,并开发“镜像翻转”“虚拟定位”等对抗检测的工具;下游直接通过直播带货、色情勒索、诈骗转账变现;最终通过虚拟货币、虚拟定位完成洗钱。
![]()
以浙江杭州警方侦破的“AI换脸”案为例,犯罪团伙利用即时通讯平台招揽生意,宣称能“查细”互联网平台用户数据。他们伪造受害者人脸验证视频,突破平台登录认证,非法窃取公民隐私数据。涉案4人通过这种方式,在3个月内非法获取5万条个人信息,涉案金额超300万元。这种“技术+黑产”的模式,让AI仿冒从商业侵权升级为刑事犯罪。
面对猖獗的AI盗播,温峥嵘团队早在年前就发送律师函,但效果有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指出,当前治理存在三大难题:
标识制度落地难:尽管《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AI内容“亮明身份”,但商家通过“画中画遮挡”“更换IP地址”等技术规避标识,平台难以实时识别。
跨平台追踪难:盗播视频往往在多个平台传播,各平台用户行为数据不共享,导致侵权链条追踪困难。例如,温峥嵘的仿冒视频在抖音、快手、淘宝直播同时出现,但各平台举报系统独立,无法形成合力。
![]()
惩罚力度不足:多数平台对违规账号仅采取封号处理,不追溯资金流向或移交执法机关。相比之下,商家通过一场直播就能获利数万元,违法成本远低于收益。
这种失衡也体现在消费者维权上。若粉丝因信任“温峥嵘”购买到劣质产品,虽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三倍赔偿,但需证明商家存在欺诈行为,取证难度极大。更严峻的是,部分商家利用AI合成明星与消费者的“合照”,制造“一对一互动”假象实施诈骗。江西一名六旬老人就因相信AI合成的“靳东”视频表白,被骗贷款20万元。
事件发酵后,抖音集团副总裁李亮于11月6日公开回应,宣布启动专项治理:
严禁使用AI技术仿冒他人(包括军警等特定身份)进行带货营销;
开通创作者维权通道,协助权利人固定证据;
对违规账号实施“中断直播、下架视频、冻结成交金额”三重处罚。
![]()
数据显示,专项行动开展后,平台共处置1.1万个仿冒名人账号,其中涉及温峥嵘的侵权视频达1万余条。但专家警告,这仅是冰山一角。瑞莱科技联合创始人萧子豪透露,近一年来利用AI换声、换脸进行诈骗的案件呈指数级增长,犯罪行为更具迷惑性和隐蔽性。例如,山东莱西的梁某被AI换脸的“驻湘军官”诈骗534万元,涉案团伙通过虚拟货币将资金转移至境外,形成“引流—诈骗—洗钱”的完整链条。
温峥嵘的遭遇,为整个行业敲响警钟。从法律层面看,需严格区分AI技术的合法应用与非法滥用。合法场景(如影视制作、教育教学)应遵循“最小必要原则”并获取授权,而商业带货中的未经授权合成则属于非法滥用。从技术层面看,生成和鉴伪的对抗性极强,需要持续投入。萧子豪比喻:“这就像猫鼠游戏,AI鉴伪产品不是开发完就结束,而是要随着生成技术的进展不断迭代。”
![]()
对消费者而言,识别AI盗播需保持警惕:若发现明星同时段在多个平台直播,或推广话术完全相同,很可能遇到了AI盗播。对平台而言,落实标识审核义务、建立侵权快速处理机制是法定责任。对监管部门而言,强化技术监测与精准执法是应有之义。2025年9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部门联合开展“清朗·AI生成合成内容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打击仿冒名人带货、虚假信息传播等行为,正是这一思路的体现。
![]()
温峥嵘在直播间质问“那我是谁?”时,或许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会成为2025年AI治理领域的关键命题。当每个人的数字身份都可能被复制、被滥用,如何证明“我是我”已不仅是明星的困扰,更是每个普通网民必须面对的挑战。技术本身无善恶,但当它成为逃避监管、侵害权益的工具时,就必须用法律划清红线。这场由AI换脸带货引发的信任危机,最终需要技术开发者、平台运营者、监管机构和消费者共同解答——如何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守住人性的底线。
![]()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