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半导体探针卡行业第九到第六,强一半导体(苏州)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强一股份”)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产厂商的突围,但能否在11月12日的审议会上打动审委会委员呢?
翻看公司招股说明书和监管问询回复函(以下统称“招股书”),其所谓的“技术领先”、“国产标杆”值得让人怀疑,技术自主掺水、客户关联成瘾、供应商实控人绑定、业务募投双失控、内控合规虚位,每一项风险均直指科创板审核红线,而公司对监管问询的回复,更像是用数据矛盾和选择性披露堆砌的“合规补丁”。
技术自主光环破裂:核心技术有外源,3D迭代掉队
强一股份是一家专注于服务半导体设计与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聚焦晶圆测试核心硬件探针卡的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为2D/2.5DMEMS探针卡。
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维持12%-26%,2D/2.5D MEMS探针卡收入占比2024年达78.82%.截至2025年7月31日,公司掌握24项核心技术,取得了授权专利181项,其中境内发明专利72项、境外发明专利6项。
但公司24项核心技术中,“高陡直光刻胶膜制造技术”、“钯合金电化学沉积技术”两大MEMS探针底层工艺均源自委托麦田光电研发,公司声称“已吸收创新并获麦田光电确权”,却始终未披露“吸收创新”的具体细节,例如光刻胶膜陡直度从87度提升至89度的工艺参数优化路径,钯合金应力控制小于80兆帕的技术突破点,仅以“确权函”搪塞,无法证明技术已内化为自主能力。
更致命的是技术迭代的“断层风险”,面对监管“3D MEMS探针卡研发进展”的两轮追问,公司回复暴露技术迭代严重滞后。其3D相关研发仅2023年投入181.51万元,占比不足2%,且此后均未有投入,而同行Technoprobe已实现3D产品量产,FormFactor 2D MEMS单卡装针数达6.4万支,强一股份2D产品最高仅3.8万支。当行业向3D技术迈进时,公司仍在2D领域“原地踏步”,且未给出3D研发的任何时间表,技术落后已成定局,所谓“技术领先”不过是阶段性红利的透支。
更具迷惑性的是技术指标的“选择性披露”。公司刻意放大“2D MEMS耐电流2000毫安优于同行1800毫安”的优势,却对“测试间距50微米(FormFactor为40微米)等短板避而不谈。当监管要求“补充同产品全维度指标对比”时,公司在回复中仅以“产品应用领域不同”模糊回应,技术优势论证沦为数据筛选游戏。
客户依赖成瘾:80%收入绑关联,B公司身份成谜
客户结构的畸形,则是强一股份最致命的IPO硬伤。数据显示,2022-2025年上半年,公司来自关联方B公司及已知为其提供测试服务的收入占比分别达50.29%、67.47%、81.84%、82.83%,直接对B公司销售收入占比2024年飙至34.93%,这一比例远超同行业可比公司FormFactor(17.1%)的2倍,Technoprobe(14.54%)的 2.5 倍,完全突破科创板 “业务独立性” 的底线。
但比高依赖更危险的是“信息披露隐瞒”。作为贡献超八成收入的“核心关联方”,B公司的具体身份始终是谜。公司仅以“全球知名芯片设计企业”代称,既不披露其股权结构,也不说明与实控人周明的关联渊源,完全违反科创板“关联方信息披露充分性”的基本要求。即便监管在问询中明确要求“补充B公司具体身份及关联关系细节”,公司仍以“商业秘密”为由拒绝披露,这种刻意隐瞒,难免让人怀疑二者存在未曝光的隐性控制关系。
毛利率的“异常剪刀差”更印证了公允性风险。2025年上半年,强一股份对B公司的毛利率高达61.62%,较其他客户平均毛利率(35.45%)高出26个百分点,较同行Technoprobe(41.8%)高16.39个百分点。公司解释为“B公司探针数量多、客供PCB比例高”,但并未披露B公司订单的核心成本明细,比如自制MEMS探针的单位成本、客供PCB的具体采购价格,更回避了“B公司客供PCB中18%来自实控人控制的南通圆周率”这一关键关联细节。当上游供应商与下游客户均被实控人链路绑定,所谓的“公允定价”不过是自说自话。
更讽刺的是《采购主协议》中的“最惠客户条款”。公司称“因产品定制化无相同交易,条款无实质影响”,但未提供B公司与其他供应商的价格对比证据——既没有FormFactor为B公司提供同类探针卡的报价单,也没有B公司的议价过程记录,监管“验证条款是否实质影响定价”的诉求,最终石沉大海。
供应商绑定实控人:南通圆周率的“输血式”交易链
实控人周明控制的南通圆周率,是强一股份供应商体系中的“暗线”,招股书暴露的交易细节,难免让人怀疑存在“利益输送”的问题。南通圆周率2021年4月才成立,2022年就一跃成为强一股份第一大供应商,当年采购额2756.98万元,占比20.33%,即便2023-2024年占比降至13.03%、7.67%,仍稳居前五大供应商之列。更值得警惕的是,南通圆周率27名员工曾任职于强一股份,包括曾任强一股份董事、生产副总经理的何静安,人员与业务高度混同,独立性荡然无存。
![]()
采购定价的倒挂矛盾,直接戳破交易公允性的谎言。2023年,强一股份向南通圆周率采购某型号PCB的单价为5.4万元/张,较非关联方兴森科技的3.7万元/张高出45%。公司辩解“采购数量多享折扣”,但数据显示,2024年向南通圆周率的采购金额仅1240万元,低于兴森科技的2320.38万元,“数量优势”根本无从谈起,且公司始终未披露该型号PCB的成本构成——无论是基材差异还是加工工艺复杂度,都没有数据支撑高价的合理性,定价公允性沦为空谈。
业务转让的“事后补价”操作,更暴露上市前利润调节的痕迹。2022年,强一股份以294.85万元的账面价值,将“功能板、芯片测试板业务”转让给南通圆周率。2025年IPO申报期间,却突然通过追溯评估发现该业务价值达2140万元,差价1845万元直至此时才通过补偿协议追回。公司在回复中称“当初业务亏损才低价转让”,但为何转让时不进行第三方评估?为何IPO申报后才发现定价瑕疵,答案讳莫如深?
更反常的是对亏损供应商的持续“输血”。招股书显示,南通圆周率2021-2024年累计亏损超1.5亿元,在行业内有兴森科技等盈利供应商可选的情况下,强一股份仍坚持向其采购,却从未解释这一商业决策的合理性。
业务募投双杀:单一品类抗风险弱,激进扩产埋雷
强一股份的业务结构与募投规划,暴露其对行业风险的误判和规模扩张的盲目,招股书的数据,清晰勾勒出“单一业务+激进扩产”的双重风险陷阱。
![]()
2024年,公司探针卡销售收入占比达96.19%,维修业务仅占0.70%,晶圆测试板销售占比3.11%,几乎完全依赖单一品类。2023年全球半导体行业下行时,公司其他客户收入同比下降8.75%,直接暴露“单一业务+客户依赖”的双重脆弱性。对比全球龙头FormFactor,其非探针卡收入占比超20%,通过测试设备、系统解决方案对冲行业周期风险,强一股份却以“聚焦主业符合国产替代战略”为由,拒绝任何业务多元化规划,面对行业波动毫无缓冲能力,抗风险水平远低于行业平均。
![]()
![]()
募投项目的“激进性”则与现有经营能力严重脱节。公司拟募资15亿元,其中12亿元投向“南通探针卡研发及生产项目”,计划新增2D MEMS探针卡1500万支、2.5D MEMS探针卡1500万支、薄膜探针卡5000张产能。但招股书显示,其现有2D MEMS探针卡2022-2024年产销率分别为79.25%、78.40%、81.84%,连续三年低于85%,产能利用率本就不足。更离谱的是薄膜探针卡2022年至2025年6月总销量仅699张,募投新增5000张产能是其7倍多,公司仅披露高通865.47万元订单,按均价5万元/张测算,对应173张产能,与规划规模差距悬殊。在回复监管问询中,公司虽引用TechInsights“2024-2029年中国MEMS探针卡市场复合增长率25.6%”的数据佐证需求,但刻意忽略2023年全球探针卡市场仅21亿美元的行业天花板,也未考虑国内泽丰半导体、道格特科技等同行的扩产竞争,激进扩产实为“赌性扩张”,未来产能过剩与存货跌价风险已提前埋下。
内控合规虚位:实控人资金失控,境外疑云遮遮掩掩
强一股份的内控体系,在招股书中呈现“补丁式整改”的特征——历史漏洞未堵,新增风险又现,合规意识的缺失贯穿始终。
实控人资金管控的失效,直接违反《公司法》底线。招股书披露,实控人周明在报告期外曾向公司拆借资金,利息15.31万元迟至2022年才清偿。这些行为明显违反“公司不得向控股股东提供资金”的法律规定,而公司回复问询称“已修订《资金管理制度》”,却未披露具体整改措施,空泛的整改表述,无法证明内控已形成有效闭环。
此外,韩国子公司的注销疑云,则暴露信息披露的完整性缺失。2024年2月,强一股份全资子公司韩国强一因“涉嫌泄露商业秘密”被韩国特许厅调查,同年8月即仓促注销。招股书中对这一事件的描述轻描淡写,仅称“调查与公司无关,系员工个人行为”,却始终未披露调查的最终结论——是否被行政罚款?涉事员工是否被追责?核心技术是否涉及泄露?当监管要求“补充注销原因及对核心技术的影响”时,公司仍以“境外业务规模小”回避,这种刻意隐瞒,难免让人怀疑注销是为了“规避监管后续调查”。
结语:国产替代不是合规瑕疵的“遮羞布”
强一股份IPO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少,招股书与监管问询的碰撞表明,其技术自主掺水、客户关联成瘾、供应商利益输送、业务募投失控、内控合规虚位,每一项风险都触及科创板“信息披露充分、业务独立、合规经营”的核心要求。对资本市场而言,国产半导体企业的价值,从来不止于技术突破,更在于对合规底线的坚守。若强一股份无法在后续回复中彻底弥补上述瑕疵,或现场检查发现财务数据不实,其IPO进程恐将止步于“合规门槛”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