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学阶段的 “早恋”,不少家长都开始紧张。
一旦孩子出现晚归、情绪波动,甚至成绩下滑,第一反应就是 “是不是谈恋爱了”。
![]()
在很多父母眼里,早恋是耽误前途的 “洪水猛兽”,是丢人的大事,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我朋友家孩子的故事,或许能给家长们一些不一样的启发。
01
省心娃的 “突变”:成绩下滑 + 晚归成常态
为了保护当事人,我估且称我朋友家孩子为“小颖”吧。
小颖从小就是街坊邻居羡慕的 “别人家孩子”,品学兼优、听话体贴,从不用父母在学习和生活上多操心。
也正因为这份 “放心”,随着工作越来越忙,小颖的父母渐渐减少了对她的陪伴:
![]()
周末忙着加班,平时回家也只剩几句简单的叮嘱,连好好坐下来聊聊天的时间都很少。
他们总觉得,孩子这么懂事,肯定能自己管好自己。
可升入初中后,曾经稳定的成绩却一路下滑。
一开始,父母只当是孩子不适应初中课程,没太在意。
直到后来,他们发现小颖放学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以前一起同行的女同学也说不清楚她的去向,朋友夫妻才开始担心起来。
![]()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 “异常” 都是信号。
父母的陪伴长期缺位,孩子并不会因为年龄越来越大而感到适应,相反,年龄越大,内心的孤独感越强烈,容易向外寻求温暖。
只是很多家长忙着自己的事,忽略了这些细节里而已。
02
“草莓印” 引发的爆发
在一次晚饭时,妈妈无意中瞥见小颖脖子上有几片红色印记,仔细一看,竟是俗称 “草莓印” 的吻痕。
瞬间,积攒的担忧和不满变成怒火,父母当场就逼问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被父母严厉的语气和愤怒的表情吓到,小颖忍不住哭了起来,带着满心委屈喊出了藏在心里很久的话:
“你们从来都不陪我,天天忙工作。
别人的爸妈周末会陪孩子逛街、去游乐场,可你们连跟我多说几句话都不愿意。
我找个男朋友,至少他能陪我玩、逗我开心、听我说话,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
孩子的话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沉浸在 “忙碌” 里的父母。
这一刻他们才意识到,自己眼中 “省心” 的孩子,其实一直渴望被关注、被疼爱。
很多家长遇到早恋,第一反应是愤怒和指责,却忘了追问:
孩子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阶段寻求异性的陪伴?
往往不是孩子 “学坏了”,而是内心的情感需求长期没被满足。
03
比起禁止,孩子更需要理解和边界
愤怒过后,剩下的是心疼和愧疚。
小颖的父母强压下情绪,坐下来和女儿进行了一次平等的沟通。
![]()
他们没有再指责,而是先为自己缺少陪伴道歉,然后坦诚地跟小颖聊了早恋可能带来的影响 ——
比如分散精力影响学习,青春期身心尚未成熟,难以承担感情里的责任。
同时,他们也兑现了承诺:每周抽出固定时间陪小颖逛街、散心,平时多花时间听她分享学校里的事。
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陪伴,小颖也慢慢解开了心结,她告诉父母,自己其实也知道现阶段该以学习为主,只是之前太孤独了。
![]()
最后她主动表示,会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和异性同学保持合适的距离。
其实早恋本身不是错,错的是家长 “一棒子打死” 的态度。
青春期孩子对异性有好感是正常的成长表现,与其激烈禁止,不如像小颖的父母这样:
先接住孩子的情绪,再弥补情感缺口,最后用孩子能听懂的方式讲清边界和风险。
性教育也不必回避,坦诚告诉孩子 “性是美好且神圣的,但要等到身心成熟、能为自己负责的时候”,反而能帮孩子建立正确的认知。
![]()
提到青春期孩子的早恋、性教育等话题,不少家长要么避而不谈,要么束手无策。
孩子的青春里,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小插曲。
早恋不是阻碍成长的 “绊脚石”,只要家长用理解代替指责,用陪伴填补空缺,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就能帮孩子理清思绪,在成长的路上稳步前行。
毕竟,青春的美好,不仅在于懵懂的好感,更在于学会如何在成长中把握分寸、守护自己。
![]()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