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卫生服务提质增效 县域就诊率超九成
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如何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是一个关键命题。西峰区通过聚力医共体建设,探索出一条以“人才下沉、技术落地”为核心的双轮驱动路径,成功将“家门口看好病”的群众愿景转化为生动现实。
走进西峰区人民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各诊室的医生正忙碌地为患者进行口腔检查和治疗。该科室连续两年引进4名医疗人才,充实医师队伍,除常规诊疗外,开拓了隐形矫治技术、显微镜根管技术、超声骨刀、牙周翻瓣术等多项新业务,门诊量每年超3万人次。
![]()
西峰区人民医院医生在查房。
“我们围绕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需求,积极构建开放、公平、竞争、择优的引才机制,在生活、住房等方面给予人才关怀和帮助,全力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西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田社锋介绍。近三年,医院累计引进28名青年医疗人才。2024年,采取“柔性引才”方式,引进37名省内外专家定期坐诊,助力医院进一步突破技术瓶颈。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种植牙技术、经尿道输尿管镜“新型热膨胀镍钛记忆合金”输尿管支架植入术、“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等40多项新技术,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省级医疗资源。
患者何斌斌患输尿管结石在西峰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医院采用全省首台体外排石床为他治疗,不仅避免了手术可能造成的创伤,还为他减轻了经济负担。“住院当天就为我安排了碎石治疗,如果做手术得花一万多元,现在只需花费一千多元。”何斌斌高兴地说。
区级医院软硬件实力突飞猛进,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和诊疗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作为县域医共体总院,西峰区人民医院向各分院下派超80名业务骨干开展驻点、定点帮扶,各分院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能力和危急重症的识别与初步处理能力不断提升。随着医共体建设的深入推进,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上线远程会诊、影像、检验等区域医学诊断中心信息互联共享服务,群众就近就能挂上“专家号”,享受大医院的诊疗水平。
与此同时,全区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开设特色中医馆,方便群众享受“简便验廉”的中医药特色服务。74岁的米万忠是多年脑梗患者,进城就医不便,卫生院开设的中医馆成了他最放心的诊疗去处。“每月到温泉卫生院的中医馆来一次,已经坚持两年多了,病情控制得很好。”米万忠说。目前,西峰区已建成13家中医馆、2家旗舰中医馆、14家中医阁。
![]()
西峰区人民医院智慧医院自助服务区。
“十四五”以来,西峰区累计实施10个重大卫生健康项目,各医疗机构累计筹资1.5亿元更新购置全自动生化分析仪、DR、CT等大中型医疗设备,大幅提升医疗装备应用水平,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全面改善,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服务质效持续提升。
借力医共体技术下沉、人才帮扶的深入推进,“乡检查、区诊断、乡治疗”的成果不断显现,县域就诊率和基层就诊率大幅提升,县域内住院量年占比达9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63.48%。医共体内顺畅的上下转诊和配套医保支付政策的完善,使得区域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了最大化,真正构筑起了群众就医的“首诊屏障”。
家门口看名中医 资源下沉惠民生
上午八点,西峰区安定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名中医专家门诊外,早已排起了长队。诊室内,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甘肃省名中医”袁岳鹏正通过“望、闻、问、切”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中药、针灸、熏蒸等中医服务有序开展。“不用跑大医院挂号,在家门口就能看专家,对我们老百姓来说太方便了。”居民于春霞感慨道。这一幕,正是西峰区推动中医药服务下沉基层、惠及民生的生动缩影。
![]()
居民在西峰区九龙北路社区进行中医理疗。
作为中医鼻祖岐伯故里,庆阳市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西峰区紧抓“岐黄故里”文化品牌,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全力构建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四位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与康养产业发展机制,推动古老医学焕发时代新活力。
走进什社中心卫生院旗舰中医馆,艾香袅袅。副院长耿兆峰正运用针灸、艾灸等特色疗法,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辨证施治。2024年,该院依托省级旗舰中医馆建设项目,升级打造8间特色诊室,新增体外冲击波治疗仪、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等15类先进中医康复设备,极大提升了基层诊疗能力。
目前,西峰区已建成231个中医药服务机构,形成“区级龙头引领、乡镇枢纽支撑、村级网底覆盖”的三级服务网络,实现乡镇旗舰中医馆、社区中医服务区、村级中医阁全覆盖。
在肖金中心卫生院疼痛康复科,村民赵耀威的腰椎疼痛通过针灸、按摩等疗法,仅七天便得到显著缓解。“中医诊疗技术确实厉害,很快就缓解了我的疼痛。”赵耀威说。
2023年,肖金中心卫生院疼痛康复科成为市级重点专科,并依托医养结合分院,为老年人提供了“医疗+康养”一站式服务。
西峰区人民医院“名医堂”副主任医师王志平在接诊之余,还悉心指导青年医师,形成“诊疗带教”良性循环。据了解,西峰区大力实施名医、名科、名院“三名”战略,建立“引育用留”全链条机制。近5年来,引进人才11名,培养省级以上名中医6人;通过“师带徒”模式培养学术继承人超70人;创新推行“区管乡用”机制,安置订单定向医学生25名,使基层中医药人员占比达41.3%。在此支撑下,什社中心卫生院的疼痛专科、安定路社区的名中医专家门诊、温泉卫生院的“南氏中医”馆等相继落成。
产业振兴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西峰区坚持“适地适药”原则,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优化中药材种植布局。什社乡李岭村党总支牵头成立绿之惠种植农场,规模化栽植金银花100亩。村党支部书记李平旺介绍道:“今年农场金银花总产量达14吨,产值32万元,全年劳务支出10万元,金银花已成为带动群众‘租金+工资’双增收的‘致富花’。”
![]()
陇东名中医杨丕清指导青年中医师搭配中药。
目前,西峰区柴胡、金银花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53万亩,并逐步延伸加工、研发、销售一体化产业链。丽彩西峰制药等龙头企业完成技术改造,研发中药制剂29种,其中柴胡加工工艺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从夯实服务网络、培育人才梯队到做强产业基地、创新业态融合,西峰区将“岐黄故里”的文化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2024年,全区中医药诊疗量达29.38万人次,全产业链产值突破9.1亿元;3个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年服务1.5万人次,庆阳百辰康养综合体等重大项目稳步推进,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一场签约让庆阳“虫草鸡”有了新出路
在西峰区显胜乡的一片林地里,清晨的宁静被一场充满活力的“追逐战”打破。养殖户李海斌为给客户抓鸡,正与几只矫健的大公鸡“周旋”。这寻常却又鲜活的一幕,被一旁前来签约的合作伙伴用手机直播出去,意外地吸引了上千名网友围观。
这场热闹的“抓鸡大战”背后,其实是一场“双向奔赴”。近日,李海斌与从庆阳走出去的本土电商品牌“庆人府”正式签约,一举拿下了每年5万只的“虫草鸡”订单。
李海斌的养鸡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十年前,他返乡创业,初期养殖普通肉鸡并未成功。首次失利让他意识到,唯有差异化、高品质才能赢得市场。于是,他决定转型,开始养殖营养价值更高的“虫草鸡”。
![]()
李海斌给鸡添加饲料。
他养的鸡,与众不同。从选苗、育雏到防疫、脱温,每一步他都精益求精。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鸡享受着“音乐放养”和“林下生活”的待遇。在李海斌的生态养殖场里,林地间种植着柴胡、金银花等中草药。“尽量减少人为干预,为鸡创造真正的自然生长环境。”李海斌说,“这样养出来的鸡,肉质劲道,味道鲜美。”
“这儿养的鸡很好吃。”专程从城里赶来的王先生,今年已经第五次登门购买李海斌的“虫草鸡”了。
鸡养得好,不仅稳住了本地客源,还引来了“大单”。当时手持手机直播“抓鸡大战”的客户左亮,是在兰州生活的庆阳人。2019年,他在兰州创立“庆人府”品牌,专注于挖掘销售各地优质农特产品,此前已成功推出庆阳羊肉、南瓜子等地方特产。这次返乡,他将镜头对准了家乡的“虫草鸡”。
“‘庆人府’是从庆阳走出去的本土品牌,我们想通过这样的联手合作,为家乡父老提供更多的致富机会。”左亮说。他探索创立的“庆人府”品牌,采用“品牌运营方+农业合作社+社区团购”的订单农业模式,这种模式砍去了复杂的中间环节,让消费者能通过平台第一时间购买到最新鲜、最可靠的农特产品。
![]()
李海斌与本土电商品牌“庆人府”成功签约。
面对5万只的大单,李海斌深知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完成。“‘庆人府’负责销售,我免费提供养殖经验、技术和管理支持,已经有很多具备散养条件的农户积极参与了进来,众人合力才能把庆阳‘虫草鸡’真正地做起来、推出去。”李海斌说。
这段时间,李海斌养殖场的第二批雏鸡即将出笼。明年,这些吃着中草药、听着音乐长大的庆阳“虫草鸡”,将带着黄土高原的醇厚风味,“飞”向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便民业态入圈 幸福生活出圈
从舌尖便利到创业助力,从文体休闲到特殊关怀……在西峰区,一场关于城市温度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西峰区是一座从昔日小集镇蝶变而来的西部名城。伴随城市建设的铿锵步伐,建成区面积逐年拓展,城市服务亦同步升级。通过“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西峰区将政府服务与百姓需求精准对接,让这座成长中的城市更具温度与活力。
![]()
在西峰区庆州东路社区餐吧,居民有序打餐。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指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为目标,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旨在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和幸福感。
在西峰区安定路街道“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邻里中心,缝纫师傅专注地修补衣物,修鞋师傅手中的活计忙不停,棋牌桌旁传出阵阵欢笑声。“这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老朋友聚在一起,大家都很高兴。”居民燕宏权是这里的常客,他说,“娱乐后下楼在超市买点生活用品,步行几分钟就能回家做饭,方便又省事。”
在这个“圈”里,以好又多多功能商业体为中心,吸引药店、理发店、干洗店、24小时便利店及西餐、火锅等品牌商家入驻,形成了集购物、托育、休闲、娱乐等业态于一体的综合商圈,满足了育才西路、兰州西路范围内4万余名群众的生活需求。
安定路街道以“一站式”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让居民办事少跑腿、好办事;朔州路街道则创新跨社区服务模式,打破区域壁垒,织密覆盖居民日常的便捷生活网。相距不远的北地东路社区与庆州东路社区,巧借“近邻”优势,推动资源与服务双向流动,让便民红利惠及更多居民。
走进北地东路社区活动中心,欢快的歌声声声入耳,西峰区美丽艺术团的队员们伴着旋律翩然起舞,将热闹的气氛烘托得愈发浓厚。这支队伍的队员均来自附近各个社区,北地东路社区的优质活动空间,成了大家共享的“休闲乐园”。“这里冬暖夏凉,不仅能唱歌跳舞,还能打台球、乒乓球,大家跨社区来这儿娱乐,文化生活丰富了不少。”美丽艺术团团长王惠丽说。
![]()
西峰区美丽艺术团在北地东路社区活动中心排练节目。
活动中心三楼的阿里巴巴1688电商中心里,又是另一番充满活力的景象。年轻人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手指快速敲击键盘,调整镜头、剪辑素材,制作推广视频,洋溢着青春奋斗的活力。
“电商中心月营业额最高能到13000元,在家门口创业,既能拼事业,又能陪伴父母,特别踏实。”大学生创业者王云翔分享道,“社区周边服务特别全,饿了就去隔壁社区的餐吧,饭菜经济实惠,还是家常味,省了不少时间和成本。”
从跨社区共享的活动空间,到惠及创业者的周边配套,北地东路与庆州东路社区的服务互通,正让“便利”与“温暖”渗透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庆州东路社区依托新建小区沿街打造了社区工坊、儿童成长中心和社区食堂,烟火气十足。“平时磨刀刃、收裤边、取快递、干洗衣服,都能去社区工坊解决。”附近居民王鑫说。
“通过相关部门实地调研,精心筛选,我们确定西峰区3个街道办事处5个便民圈为试点建设项目,重点发展‘一店一早’,即便利店、早餐店;补齐‘一菜一修’,即菜市场、修配钥匙服务;用心服务好‘一老一小’,即老年康护、幼儿托管,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让幸福在家门口升级,让便捷成为日常。”西峰区商务局市场流通股股长武汶锜说。
目前,西峰区正结合现有人口密度、城市肌理、步行可达、便于管理等因素,以居民15分钟步行范围或5分钟至10分钟骑行范围,及所服务的适宜人口规模为主要标准,建设13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成后,将覆盖总面积29.82平方公里,服务总人口24.28万人,配套各类居民生活商业网点3917个。
(作者:毛娜娜 程娟娟 刘新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