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鸡毛蒜皮里的乡村“治”慧:汪庄村的“明白人”

0
分享至

汪庄村,位于河南周口市太康县。这个常住人口不足1000人的村子,有着所有豫东村落的特征,常年种植农作物、年轻人外出务工,50多岁的大爷在村里都算“年轻人”……


9月中旬的汪庄村很忙。村党支部书记陈国厂想趁着秋收,把村里管事儿的人聚在一起,商量一下庄稼怎么收、产业咋发展、村里怎么管。这些议题中,陈国厂最放心的就是村里的治理问题,因为有一群村里的“明白人”替他来管事儿,“家事不出院墙,小事不出胡同,大事不出村子”。

“和事佬”面子大 “评评理”化解积怨

梅玲在地里骑三轮车时,压到了俊梅家的辣椒,往日关系不错的两人吵了起来。秋收碰上连日阴雨,地里的辣椒遭了殃,大家心里急成了一团火,即使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鸡毛蒜皮的小摩擦都能演变成无法调和的“大矛盾”。



正准备下地的陈俊霄连忙赶来拉架。在汪庄村,有一支专管邻里矛盾的队伍——作为队伍里的老乡贤,陈俊霄的日常工作就是及时化解村民间的小摩擦。


“和事佬”的面子很大,陈俊霄一出现,梅玲立马表态“让一步”,梅玲俊梅两人很快握手言和。

邻里间的口角好解决,但如果涉及自家利益,亲兄弟也会翻脸。

一条胡同连起兄弟二人的宅子,老大家媳妇说这条路是自家的,直接在家门口堆满了木头,老二家媳妇不服,直接在路中间用砖块垒了一道矮墙。

妯娌间的矛盾源于当年兄弟分家,老二家人多地少,就想着从老五手中多买点宅基地,结果合同签了,老大家不愿意了,各家宅基地分配不均,妯娌也成了“仇人”。


妯娌间的矛盾积攒了多年,老支书陈俊先也调解了多次,“化解纠纷的时候不能光凭面子,也得给大家评评理。‘理’论清楚了,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胡同道路属于公共空间,“两家积怨再深也不能占用公共空间。”陈俊先带着乡贤分头做工作,先把占道的木头一块块清理干净。但是老二媳妇还在生气,挡在路中间的砖头成了硬茬。


“现在两妯娌还在气头上,说不成事。”陈俊先他们商量一番,觉得这事还是得慢慢来劝,“多少年的矛盾了,想办法先做通孩子们和兄弟俩的工作。”当天晚上,陈俊先他们又分头到两家进行劝说,“正是秋收的时候,晚上在家能找着人,也有时间多说会话,效果会好些。”

硬碰硬不如绕个弯 善用“绣花功”巧解千家结

硬碰硬,疙瘩越系越死;绕个弯儿,路子越走越宽。

调解工作也得讲方法、用巧劲儿,抓住问题关键对症下药的调解则会事半功倍。

随着各家生活条件变好,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过年过节都会开车回家。原先不足七尺宽的小胡同已经无法满足各家停车的需求。这两年,村里也在逐步为各家门前的胡同进行扩建翻新,这项工程则引发了不少矛盾。

扩建的胡同正好要穿过陈培高的宅基地,这可是个大麻烦,陈俊先的一句话说到了他的心坎上:“一个大宅子隔成了两个院,两个儿子各住一院,分开住矛盾少,家庭就和睦了。”胡同修好了,家里的大板车能直接放在胡同里,还不影响其他家通行,这让陈培高对陈俊先调解竖起了大拇指:“还是老支书想得周到。”


张翠英家门口的胡同要拓宽,自家院墙要往里退让三十公分,自家地要变成公共空间,张翠英和老伴不同意。陈俊会想到一招:将道路南侧路面拉毛成花纹,北侧则保持光滑。一眼就能看出拉毛的地面是自家地方,路面的细微差异成为不言自明的分界线。

有些矛盾,如果村里不介入,就要对簿公堂。


陈俊祥因为养猪亏了钱,借同村好友徐汝民的五万块钱一直还不上,眼看着就要被徐汝民告上法庭。“先商量一下,村里处理不了,再走法律程序。”陈俊先决定让俩人好好聊聊,在他的调和下,徐汝民同意了陈俊祥分期还款的方案。为巩固调解效果,“法律明白人”太康县人民法院王集法庭庭长席长风又找到了俩人现身说法、明晰利害,“如果打官司,虽然能维权,但费时费力。一旦被强制执行成为‘老赖’,子女上学等很多事情都会受影响。”

一场可能对簿公堂的纠纷,在乡贤们的努力下得以和平化解。

村书记乐得“清闲” 村民自治管理委员会当起“大家长”

汪庄村党支部把已经退休的老党员、有威望的老乡贤、组织村里红白喜事的办事人都组织起来,成立了村民自治管理委员会,专门调解邻里矛盾。

成立村民自治管理委员会的灵感,还是村支书陈国厂在管理养老院时想到的。


汪庄村养老院住着上百名来自附近村庄的老人,要想管好这些老人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我们采用家长制管理模式,每六位老人组成一个小家庭,推选一名‘家长’,负责日常事务协调和矛盾调解。”陈国厂发现,这种模式效果不错。

“有什么事情都跟我反映,我再跟院长反映。”“家长”张孝杰介绍,“这一家一定要搞好团结,听院长的话。”从帮忙接电话到调解小纠纷,“家长”作为“一家之主”,是老人们的贴心人。

2021年陈国厂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就把这种管理服务模式在全村应用。“乡贤们既分片负责,走街串巷巡回服务,又根据专长,把农业生产、红白事、家庭关系分块管理,实现‘家事不出院墙,小事不出胡同,大事不出村子’。”

青春力量返乡 汪庄村“新老合鸣”谋振兴

“我们现在缺的就是人才,年轻人有见识,有市场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把大棚蔬菜、粉条、面粉等推介到全国多个省份。”陈国厂说,发展产业、市场推广,还是得靠年轻人,然而,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也带来新的问题。“年轻人之间、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一样,所以我们的乡贤也得吸纳新生力量。”


返乡青年王帅目前主要是推销村里的农产品,“村民对经济作物认可度不高,我们想带动农产品深加工,为闲置劳动力创造更多岗位。”尽管面临一些观念的差异,但他仍斗志昂扬:“利用我自己的电商经验带领村里的乡亲们增收致富,也算是给村里在外的年轻人做个表率。”

李东亮也是近期返乡创业的新乡贤,目前他的服装厂已建成投产,还对接了几个有国企背景的大工厂。“争取年前把产业做大做强,让留守妇女在家带孩子也有收入。”李东亮很有信心。

如今,汪庄村也正积极动员更多在外青年返乡,共同发展村集体经济。老同志专注种植优质粮,年轻人勇于开拓新产业,不出村即可实现“人人有活干,天天有钱赚”,奏响了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合鸣声。


陈俊先骑着自行车从巷口拐过,心里总惦记着兄弟俩家门口还没拆除的砖墙,打算晚上等兄弟俩都在家的时候再约着一起聊聊天。王帅牵挂着家庭农场的大棚作物,正跟几位种粮老手商量到底该种什么。秋收秋种结束,养老院盘算着请个戏班子,丰富院里老人们的文化生活……

这些操心事、盘算劲儿,就是汪庄村乡贤们的日常。也正是因为这些惦记和牵挂,村里越来越安生。

大象新闻记者 李玉波 孙玥 张雨童 赵全堂 赵鹏 太康融媒 张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大象新闻 incentive-icons
大象新闻
河南广电官方网易号!
129644文章数 27227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