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二十六个中国记者节。在媒体正进行系统性变革的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深圳晚报一批“00后”记者在迅速成长。他们以主动的姿态、创新的表达,深度参与时代叙事。他们的故事共同勾勒出新一代媒体人的群像:不惧挑战,将专业功底融入全媒实践;心怀热忱,于字里行间、镜头内外传递真实与温暖。他们以青春之名,不仅记录着深圳的日新月异,更以其独特的视角与创造力,积极参与着城市精神的书写。前路漫漫,步履不停,他们的加速度成长,正是媒体未来充满无限可能的生动注脚。
![]()
![]()
向上生长,向下扎根
1
深圳晚报财经新闻中心 魏羽辰
作为年轻记者,我工作的三年是一段深一脚浅一脚不断摸索的“跑线”时光。
从“上山”做自然教育报道,到“下海”赴南海深处的油田报道,我常问自己,记者要会些什么?外语、拍摄、剪辑……从“小白”进阶成“熟练工”,再进阶成“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每一次采访,都让我逐渐解锁并升级技能,也指引着我推开新领域的大门。
![]()
在工作中,我逐渐意识到记者不是“看客”,而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是媒介的一环,更是让历史更有温情的记录者。我所有的技能,都将作为“武器库”用于报道这些奋斗在一线的人们,将他们的完整故事传递给更多需要鼓励的人。
年轻记者的心,不一定成熟,但一定坚固,因为我们永远向上生长,向下扎根。
![]()
步履不停,字字生光
2
深圳晚报全媒中心 林煜丽
作为一名“00后”,初来深晚时的手忙脚乱犹在眼前,而如今我已经成了“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的“小编”。
![]()
转折点发生在今年文博会。当时我负责深圳晚报新媒体账号拉新推广运营,同时兼顾现场热点采写工作。第一天初到现场,我穿梭在各个展馆间,日均步数接近两万。在和同事们“头脑风暴”选题时我分享了自己的步数,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个很好的选题切口。从采访、拍摄到撰稿再到推文编排,我的首次“练兵”结出果实——稿件《步数排名第一的深圳人,都去了这个地方》在深圳晚报微信公众号推出,全网阅读量破40万+。
工作这一年多来,我共收获15篇10万+文章,5个微博全国热搜,88个同城热搜——每一个爆款,不只是数据,更是我成长的印记。前路还长,步履不停。
![]()
我的镜头,不只为风景停留
3
深圳晚报视频业务部 庄莉芝
大学时,我以为最美的风景,是精心构图框下的光影与山水;成为记者后,我的取景框里却闯进了更辽阔的图景:一个个鲜活的新闻故事。
![]()
若问成为记者我拥有了什么?我的答案是:拥有了对“风景”的另一种理解。它是一起对抗台风天灾的众志成城的背影,是和同事见证深圳对乡村振兴执着帮扶的笃定成就,是感受深圳舰“舰圳情深”的海军热血,是全运、中超、深马的运动拼搏精神;它也是AI机器人欲与我共情的双眸,是一首童谣触动千万流量的共鸣。而我,更像一名信使,将这些散落在城市各处的新闻与故事细心打包,传递给每一个在这座城市为生活努力奋斗的人。
作为最早步入职场的“00后”记者,我们要以记者的专业与热忱,以无限的创造力,诠释“00后”记者的责任与担当。
![]()
从笔尖到影像,让创意有形状
4
深圳晚报深晚影业 龚韵涵
2024年7月,怀揣着对文字与影像的热爱,我加入了深晚影业,成为一名影视文案策划。我的工作是影视链条的“第一镜”,负责创意孵化与文案撰写。
![]()
印象最深的是去年11月,我接手了部门王牌节目《能工巧匠》其中一期的制作工作,需要采访一位专业度极高的检测专家。面对如此高专业度的内容,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将晦涩的专业术语转化为观众能听懂的表述,让节目变得既有深度又通俗易懂?在团队的协作下,策划老师帮助我系统梳理信息脉络,导演也与我一同展开深入采访。通过细致准备与专注倾听,我逐渐把握了技术背后的原理与细节,思路也随之豁然开朗。
未来,我将继续秉持这份初心,从笔尖到影像,让创意有形状,继续创作出更多有温度、有力量的影像作品,与时代同频,为平凡发声。
![]()
从“旁观者”成长为“记录者”
5
深圳晚报社会新闻中心 冯艺菲
成为深圳晚报记者的这一年,是我从“新闻旁观者”蜕变为“故事记录者”的完整旅程,每一步都刻着成长的印记与温暖的力量。
![]()
过去刷短视频、逛公众号只为娱乐,如今这些平台却成了我的“选题宝库”。这一年,我带着Z世代的好奇与洞察,循着时事热点的轨迹,走进一个个鲜活日常,捕捉现象背后的真实瞬间。
我知道故事不仅是新闻,更是无数年轻人在城市里奋斗、治愈、成长的缩影。从生疏采访到独立成稿,深圳晚报给了我成长的土壤,也让我读懂媒体人的初心。作为“00后”记者,我们扎根数字时代,也更懂年轻群体的喜怒哀乐。
未来,我将继续带着这份独特优势,用年轻人的视角挖掘记录新闻,用有温度的文字传递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时代声音。
![]()
在这里,我的成长加速度
6
深圳晚报公益社教中心 陈湛淇
今天是我在深圳晚报公益社教中心度过的第二个记者节。从踏入部门那一刻起,我便融入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团队。
![]()
在实践中,我积极借助深晚平台的传播力与资源优势,持续开展文明实践宣传。通过一系列活动,我们让长期默默奉献的公益组织被更多人看见,也让温暖这座城市的道德模范走进公众视野,将善行与美德不断传递。与此同时,我们组织的志愿者队伍和“小小志愿者讲解员”也在不断成长——看着孩子们从羞涩到自信,最终成为从容讲述的文明使者,我深感欣慰。他们在台前绽放光芒,而与这些美好同行的过程,也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
我有幸结识了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公益伙伴,他们的故事拓宽了我的认知,也让我在跨领域协作中不断进步。“没有梦想,何必深晚”,这句话始终激励着我前行。
未来,我将继续在公益社教这条路上踏实耕耘,认真对待每一次策划与执行,与团队伙伴一起传播文明、温暖深晚。
![]()
深晚快评
在场,给我们力量
今天是我们新闻人的节日:记者节。
每个记者心中,都珍藏着属于自己的“名场面”——是台风暴雨中逆行的身影,是推动社会向上向善的无声记录,是平凡人悲欢的温暖定格……
不同的画面,同样的关键词:在场。
新闻在路上,记者就是行者、记录者。某种意义上,这份职业的荣光,尽源于“在场”二字。
在场是本能。新闻的“活鱼”,永远游弋在一线;故事的“灵魂”,始终蕴藏于平凡个体。不在现场,何来真实?不入其中,怎会共情?双脚沾满泥土,笔尖方载千钧;身影贴近民生,字字皆有真情。
在场也是态度。满目皆“屏”的时代,热点瞬息发酵,观点五花八门。各种“嫁接拼凑”蹭热度,经过算法美颜、利益打光、立场调色的“投喂料”,让受众真伪难辨甚至被带偏。人们需要记者第一时间站出来披露真相。我们要用有态度有温度的声量,获取有品质的流量,帮助人们看清事实、积累能量。
在场更是连接。我们是报人,但早已不止于报。我们的身影在字里行间、在真相路上、在短视频里、在创意海报中、在策展和活动现场、在公益第一线……我们在街头巷尾、线上线下,用“在场”搭建起一个个鲜活的人与城市同频共振的桥梁。我们是记录者,也是建设者;是观察者,更是同行者。
在场,是记者最朴素也最坚韧的力量。这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贴近,更是心灵的贴近。
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荣耀或许只是点缀。对于新闻人来说,它更是一场内省与砥砺:记者,记着为什么出发。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文人的豪情。在算法和流量时代,记者落笔未必求“石破天惊”,但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守住道义脊梁。
当“在场”成为习惯,新闻依然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评论员 温琼)
采写 | 深圳晚报记者 魏羽辰 林煜丽 庄莉芝 龚韵涵 冯艺菲 陈湛淇
编辑 | 余凯扬
审读 | 伊诺
二审 | 陆楚一
三审 | 蔡志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