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光影记录时代 笔墨书写华章——榆林市庆祝第二十六个中国记者节座谈会发言摘登

0
分享至

11月7日,榆林市召开第二十六个中国记者节座谈会。会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主创人员代表李星宇,陕西省第十二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最佳演讲人杨茜,榆林市优秀新闻工作者代表崔瑞妮,榆林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代表杜欣,陕西日报榆林记者站群众新闻网榆林频道主任宋欢,陕西广播电视台驻榆记者站站长赵磊,榆林传媒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高鹏和榆阳区融媒体中心主任焦勇先后进行了交流发言。

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

榆林传媒中心广播生活资讯部副主任 李星宇


大型融媒报道《人民路上为人民》,凭借“城市地标+典型人物+为民服务”的叙事创新,成为重大主题宣传的典范,荣获第35届中国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一等奖。作为这一主题报道的一名参与者,我在与湖南广播电视台的深度协作里,沉浸式学到许多新闻行业的前沿理念与方法,收获了远超荣誉本身的成长。

内容的选择,源于对事件的感动: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用真情诠释责任与担当。

我们报送的作品《让青春的梦想起飞》,主要内容与榆林的三条“人民路”有关。其中位于神木市人民路上的神木市慈善协会,他们实施的“圆困境学子大学梦”项目,二十年如一日,始终秉持着“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因贫失学”的初心,累计资助困难大学生2.56万人次,支出善款1.3亿元。我们以这一典型事例为切入点,用翔实数据勾勒事件脉络,用鲜活故事诠释为民初心。

我们与湖南台深度合作,高标准锻造融媒精品,湖南台的专业素养与创新理念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其一,精准对接受众,创新叙事表达。湖南台在栏目策划之初就确立受众导向,精准把握不同群体需求,围绕受众兴趣点确定采访方向,遴选采访对象。叙事上,他们用年轻化、接地气的话语体系搭建沟通桥梁,让新闻摆脱刻板说教,以共情表达引发受众共鸣。其二,严格打磨新闻,坚守专业初心。在审稿与后期制作环节,湖南台对每一个细节都秉持“死磕到底”的精神,让我们意识到,唯有对新闻作品精益求精,对新闻事业满怀热忱,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讲述榆阳故事中的“中国精神”

榆阳区融媒体中心播音员 杨茜


回顾我19年的新闻生涯,从跑街记者到时政播音员,再到三农节目主持人,每一步都离不开团队的托举与时代的馈赠。今年我参加全省、全国“好记者讲好故事”比赛的历程,更让我对记者的使命有了深刻感悟。

在7月的全省比赛现场,我以《大漠植绿开新花》为题,讲述了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故事。登台前,我的心跳加速,但最后在观众认可的眼神中化为平静。女民兵们“热辣滚烫”的精神,更是通过细节传递出震撼人心的力量。省赛让我看到三秦大地的坚守:援藏干部的高原执着、朱鹮守护者半个世纪的坚持、老乡通公路时的笑容……这些故事和细节均印证了“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的信念。

9月的全国比赛则是“胸怀天下的交响”。与全国226名同行竞技,我聆听到跨越地域的时代强音:《星火之下,中国航天的“人”间烟火》让“航天精神”回归人间烟火气;《摇晃的镜头,坚定的守护》诠释记者的责任担当。这些作品让我坚信,记者的价值不仅在于走过多少路,更在于笔尖与话筒是否抵达人心、推动改变。

从省赛的“深耕本土”到国赛的“面向时代”,我体会到好故事需兼具泥土的质朴与时代的胸怀。这份经历激励我继续扎根基层,用镜头和文字讲述榆阳故事中的“中国精神”。

比赛终有落幕,但记录永不终止。唯有真诚的讲述,能让平凡人的微光汇成时代星河。

在人间烟火里传递温暖

榆林传媒中心记者 崔瑞妮


自2015年12月踏上新闻岗位以来,我便将这一职业的千钧重量铭记于心,并始终坚守在新闻一线,以笔为剑,以镜为眸,在时代的洪流中记录真实,在人间烟火里传递温暖。

当电视推出《小红热线》栏目时,我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成为为民解忧的“排头兵”。从《阳光紫郡小区新房漏水》到《元驰世纪城暖气不暖》……百余期报道,背后是百余个家庭的焦灼与期盼。而我主导摄制的《百姓心声》内参片,连续两年列入榆林市“十大民生实事”,《火车站出租车乱象》系列报道推动行业整顿,关于“教育问题”的内参更是直接促成全市“三查三整治”专项行动的落地。截至目前,我通过新闻报道为群众解决难题120余件,以沟通协调的方式化解矛盾300余起。

公益路上,我从未停步。为子洲尿毒症女孩小芬、横山面部变形女生林林等重症患者筹集医药费40多万元;帮助绥德农户销售总价值16万多元的红薯,帮榆阳“脑瘫诗人”胡少杰全部售完诗集……目前,我累计为困难群体筹得善款及爱心物资总价值130余万元,助农销售滞销农产品总价值超20万元。

十年风雨新闻路,一片丹心为民燃。今后,我将继续以笔为犁,深耕时代沃土;以心作灯,照亮万千人家。在媒体融合的广阔天地中,努力做一名让人民信赖、为时代讴歌的新闻工作者!

扎根基层 践行“四力”

榆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杜欣


回顾《榆阳先行先试打造低空经济新引擎》的创作,其实最关键的,在于榆阳区近年来对政策机遇的敏锐把握和对新兴产业发展的远见卓识。榆阳的首善精神、首创魄力让我们得以更加贴近经济发展的脉搏。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真实地去记录,让这些鲜活的基层故事,成为时代发展的缩影。

从纸媒到电视,再到媒体融合,我有幸见证并亲历着新时代的媒体变革。在媒体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我时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基层媒体平台的影响力有限,如何能让榆阳的故事突破地域边界?面对新闻事件,该怎么更新传统的报道模式?怎么转文风、转思路?

为了寻找答案,我和我的同事下社区、进园区、钻大棚、走农家……我们发现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扎根基层,把采访变成拉家常,用肩上的镜头、手中的纸笔,发现和记录一段又一段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榆阳故事。

我想这也正是基层融媒的独特优势——我们的力量也许不在传播的广度,而在连接的深度,就像正在抽穗的稻子、玉米、高粱,每一株都很平凡,但当它们连成一片,便共同构成了陕北最绚丽、最富生机的秋天。

新时代的榆阳故事,一定会更加精彩动人。未来,我和我的同事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严谨的态度,继续扎根基层,践行“四力”,在细节中发现新闻,于平凡中萃取精华,努力创作出更多优质的融媒作品!

书写新闻人的时代答卷

陕西日报榆林记者站群众新闻网榆林频道负责人 宋欢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作为一名记者,该如何理解这份职业的重量与温度。

记得去年冬天在毛乌素沙地采访时,护林员老范握着我的手说:“你们记者来了,我们的故事就能被看见。”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记者的笔不仅是“记录者”,而且是时代的“瞭望者”和群众的“传声筒”。

我们走遍神府煤田的智能化矿井、乡村振兴示范村,用镜头定格“黑色能源”的绿色转型,用笔尖捕捉群众增收的笑脸。在红碱淖自然保护区,我亲眼见证了全球70%的遗鸥在修复后的湖心岛上繁衍生息,还有195种鸟类在岛上自由翱翔。这些奔波与坚守,让我懂得新闻的生命力永远扎根在泥土里、流淌在群众的笑容中,更在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中。

面对媒体融合的浪潮,我们打造“短视频+直播”的传播矩阵,让榆林故事“活”起来。但创新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对群众需求的回应。我们的“群众新闻+本地服务”平台,就是为了让媒体更贴近百姓生活。未来,我将继续支持年轻团队探索新形式,让主流声音更接地气。

站在新起点,我将继续以党报为引领,以群众为中心,既做记录历史的“笔杆子”,也做连接政、企、民的“连心桥”。我们将用更扎实的调研、更温暖的笔触,让榆林的发展成果被更多人看见,用初心守护真相,用创新传递价值,不负时代重托,书写属于新闻人的精彩答卷!

让榆林“好声音”传得更广更远

陕西广播电视台驻榆记者站站长 赵磊


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作为陕西广播电视台驻榆记者站,首先要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中省重大决策部署。其次要深入挖掘报道好地方重点亮点工作,讲好地方故事。此外,还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做好省台报道和各类外宣工作,让榆林“好声音”传得更广更远。

驻站13年来,陕西台榆林记者站连续多年的业务在总台考核名列前茅,记者站多名记者连续10年获得榆林市委宣传部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12篇新闻作品获陕西新闻奖一、二、三等奖。

在做好内宣的同时,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共同关注》等主流频道和栏目播发榆林新闻稿件150多篇,现在每年平均在央视新闻频道和新闻栏目播发榆林新闻稿件15篇,彰显了省级主流媒体的能力和水平。

为进一步做好榆林各县市区陕西台通联工作,陕西台榆林记者站建立“陕西台榆林通联群”,方便大家沟通和交流工作。通联群邀请县市区宣传部门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宣传科长、融媒体中心主任、业务负责人进群,陕西台榆林记者站会及时将央视、陕西台约稿约片需求信息在群内发布,并将陕西台榆林发稿发片链接及时发在群内,供大家统计和交流学习。

展望未来,陕西台榆林记者站将竭尽全力做好榆林宣传工作,充分依托央视资源,努力讲好榆林故事,全方位展现大美陕西,用镜头和纸笔将385万榆林儿女一个个感人至深、热火朝天、积极向上的动人故事传得更广、更深、更远。

强化舆论引导 做好主题宣传

榆林传媒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 高鹏


一年来,榆林传媒中心服务全市中心大局,舆论引导强力有效。围绕主责主业,深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让党的声音直达基层一线。精心策划并开展一系列主题采访活动,展现榆林将“殷殷嘱托”转化为“温暖实践”的生动图景。深入报道全市重大活动及“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全面展现榆林新时代新作为。我们的15件新闻作品荣获陕西广电奖,43件新闻作品荣获榆林新闻奖,4人被评为榆林市优秀新闻工作者。

持续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加快推进全国市级融媒体中心试点建设,建成全媒体智能媒资管理系统,打通各平台采编制播业务系统间的壁垒,实现了资源共享。将榆林广播电视台二套改版为文化旅游频道,深耕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提升节目质量。

跳出新闻做传播,大力实施“传播+”战略。承办陕北民歌榆林合唱大会、“榆林好声音”大赛等全市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与榆林学院共建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常态化开设传媒大讲堂,组织无人机培训、AI操作培训等,赋能新闻队伍建设。

落实对外传播新要求,主动开启外宣新篇章。我们在中省媒体发布稿件743条,在学习强国总平台发稿800篇、省级平台发稿2000篇。榆林国际传播中心与环球时报签订合作协议,全方位推动榆林国际传播工作,在脸书、X、TikTok等海外平台发布榆林相关内容超230条,让榆林声音传到全国、全世界。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强化舆论引导,全面展现全市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取得的发展新成就。持续做好主题宣传,为高质量发展营造积极健康舆论环境。持续推进融合改革,在顶层设计、组织架构、管理机制、薪酬绩效、经营创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持续建好传播平台,增强市级媒体服务功能,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持续做好外宣工作,健全完善榆林国际传播中心,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持续深化经营改革,加速向服务型运营转型,加快提升媒体“造血”能力。

讲好基层故事 贡献融媒力量

榆阳区融媒体中心主任 焦勇


榆阳区融媒体中心自2020年3月整合组建以来,便以“打破壁垒、融合共生”为使命,整合分散职能,设立综合、技术、新闻采编、新媒体采编、专题栏目五大核心部门,协同发力,走出“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全媒传播”路径,并在“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探索中,让融媒平台从“传播工具”变为“服务载体”。

在内容创作上,我们始终坚持“移动优先、用户至上”的原则,以“大型采访+主题宣传”清晰解读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开设《希望的田野》《驼城视角》《法治在线》等栏目,回应群众关心的涉农政策与民生问题;成立3个特色工作室,展现榆阳发展亮点、人文风光及农村新变化等。

新闻工作并非“单打独斗”。我们与中省市30余家主流媒体、70余家网站紧密联动,及时推送优质素材,常态化开展成就宣传与典型报道。同时依托“学习强国”平台,为57家单位开通链路,并组建起300余人的通讯员队伍,汇聚更多力量传递基层声音。

近年来,榆阳区全媒体矩阵日均访问量达15.8万次,今年已直播114场、观看人次超500万;正月秧歌汇演直播更是突破206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星火传承》《榆阳风华》成“爆款”融媒产品,短视频、公益广告广受群众喜爱。

未来,榆阳融媒将继续紧跟时代,在创新中突破,在服务中担当,期待与各位同仁继续深化交流合作,共同讲好基层故事,为全市媒体融合发展、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融媒力量。

文字由记者延丹、刘勃江整理,图片由记者杨彬摄

编辑 刘雅娇 校对 谢婷 责编 李治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榆林传媒中心 incentive-icons
榆林传媒中心
榆林传媒中心
13918文章数 404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