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1月8日报道 美国《反击》双月刊网站11月6日发表题为《“美丽中国”的五年规划》的文章,作者为北马其顿全球变化研究中心主任比利亚娜·万科夫斯卡。文章编译如下:
为什么是中国?在本地乃至欧洲尽显颓势的当下,我为何将目光投向北京及其新的五年规划?坦白地说,当周遭的一切看起来混乱无序时,我需要一片兼具发展、秩序、和谐与远见的绿洲。
如今,在北马其顿和世界其他很多地方,竞选活动取代了长远规划,政治变成了空洞承诺的狂欢。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与人们对此类会议的刻板印象不同,中共召开的这次中央全会绝非枯燥的官方仪式,而是凝聚智慧、迸发新思路的时刻。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凝心聚力,为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前进确定方向。中国的五年规划是国家愿景的鲜活体现,这些愿景始终随现实的变化不断调整。
这一次,关键词是“高质量发展”。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增长的时代已成为过去,新的目标是实现自立自强和可持续发展,并且掌握技术主权。在这个制裁不断、贸易战频发、供应链面临断裂威胁的世界里,中国深刻认识到,依赖他人就意味着暴露软肋。因此,中国大力投资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绿色科技与本土创新,构建抗风险能力。
中国相关努力的精神内核是自立自强和韧性,逻辑很简单:不让任何人以“断供”威胁中国。
另一个关键词是“共同富裕”。这一说法或许听起来有些老套,但内涵极为深刻:社会稳定的根基在于公平。财富绝不能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中国的城乡之间也不应仿佛身处不同时代。仅仅消除贫困还不够——与减贫同样重要的还有公平分配、维护人的尊严,以及对道德秩序的信仰。
接下来是我最欣赏的部分——建设“美丽中国”。这绝非一句旅游口号,而是一种哲学思想。它主张发展绝不能以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为代价,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文明。
“美丽中国”意味着更洁净的空气、更安全的食品、更健康的生活、更少的污染,以及更和谐的社会。它代表着一种文明,其衡量成功的标准不仅仅是国内生产总值,更包括生活质量以及人与自然的平衡。
对比北京、布鲁塞尔与斯科普里这三座首都,中国的规划兼具纪律性、连续性、审慎考量与长远眼光。中国并非完美无缺,也未必能事事如愿,但它敢于以百年为尺度去思考——仅此一点,便是一种美。因为“美丽中国”关乎的不仅是中国这片土地,更在于其中包含的不甘于平庸、能主动创造未来的精神底色。(编译/王栋栋)
![]()
8月4日在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拍摄的金山岭长城(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