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固态电池的消息有点“越看越真”——11月国轩高科全固态中试线通了,宁德时代半固态电池送样车企,连政策都直接砸钱补产线。有人说“这饼画了好几年”,但这次真不一样:它不是“实验室炫技”,是“能装车、能赚钱”的硬需求,今天把实锤逻辑扒透,别再把它当“概念”了。
![]()
一、先说明白:固态电池这次为啥“不一样”?
不是企业“爱喊口号”,是11月刚出的3个实锤把“画饼”变成“生意”:
1. 技术到了“能用”的地步
国轩的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做到400Wh/kg(是现有锂电池的1.5倍),充电15分钟能跑500公里;更关键的是“安全”——穿刺测试不会起火,这是新能源车最刚需的点。
2. 订单已经“落袋”
宁德的半固态电池已经拿到宝马、特斯拉的2025年装车订单,国轩和大众签了“全固态电池合作协议”,这些不是“意向书”,是“付了定金的硬订单”。
3. 成本降得“能接受”
现在半固态电池的成本是1.2元/Wh(现有锂电池是0.8元),但2026年能降到0.9元——到时候车企用它,既能提升续航,又不用涨车价,这生意能成。
二、固态电池的“真机会”:不是谁都能赚,这2个方向先吃肉
很多人觉得“买固态电池股就能赚”,但11月的实锤是:只有这2类企业能接住红利:
1. 方向1:“双赛道龙头”——既做锂电又做固态的企业
固态电池研发太烧钱:建一条中试线要5亿,一年研发投入得10亿。只有“双赛道龙头”(比如宁德、比亚迪)能用锂电的利润“养”固态研发——宁德今年锂电利润超300亿,拿出5%就能砸15亿搞固态,小公司根本撑不住。
更狠的是“产能卡位”:宁德的半固态产线明年能到50GWh,占国内规划产能的40%,订单根本不愁。
2. 方向2:“固态材料卖水人”——电解质、正极才是真刚需
固态电池的核心是“固态电解质、高镍正极”,这些材料企业已经赚翻:
- 天赐材料的固态电解质,11月拿到宁德1000吨订单,同比涨200%;
- 容百科技的811正极,是固态电池的标配,前10个月订单涨80%。
现在固态电池还没量产,但材料企业已经靠“中试线订单”赚钱了——这是“卖水人赚挖金人钱”的逻辑,比追电池企业稳得多。
三、别光看机会:这2个风险得拎清
固态电池不是“闭着眼买”,这两个坑得避开:
1. 部分企业是“蹭概念”
有的企业说“要做固态电池”,但连研发团队都没建,只是“申请了2个专利”——11月某蹭概念的电池股,一周涨30%后又跌20%,就是典型的情绪炒作。
2. 全固态量产还得等3年
现在能落地的是“半固态”,全固态的成本是现有锂电池的2倍,至少要2028年才能量产——现在追全固态新企业,等于“等3年才能看到收益”,这不是投资是赌运气。
四、深层逻辑:固态电池是“新能源车的续命药”
别光看“电池技术”,这才是固态电池的真价值:
现在新能源车的“续航焦虑”“安全焦虑”是最大的痛点——现有锂电池续航到600公里就难再提升,还容易起火;而固态电池能把续航拉到1000公里,还能解决安全问题。
这不是“技术升级”,是“新能源车能不能卖更多”的关键——2025年新能源车渗透率要到40%,没有固态电池,根本撑不住这个目标。
五、普通人该咋操作?别瞎赌,抓这2个原则
1. 短期(3年):买半固态的电池龙头+材料企业
比如宁德、天赐,这些企业有订单、有利润,现在就能赚;
2. 别碰“纯全固态新企业”
这些公司研发烧钱、没现金流,90%撑不到量产,买了就是赌风险。
最后说句实在话:
固态电池这次是“真落地”,不是“画饼”——半固态是“现在能赚的钱”,全固态是“未来要抢的位”。别盯着全固态“赌未来”,先吃半固态的“现钱”更实在。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