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四川大剧院的灯光照亮舞蹈诗剧《蜀道》中古蜀路上的参天巨树,当四川省文化艺术中心的舞台上“双杜甫”的身影在箫声中重叠,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以“艺动巴山蜀水 共绘时代新篇”为主题,在川渝大地铺展了一幅跨越千年的文化长卷。这场国家级艺术盛会中,川剧《梦回东坡》以梦为媒唤醒东坡风骨,舞剧《杜甫》以舞为笔重塑诗圣精神,两座文化丰碑在当代舞台上完成了与时代的对话。这种对话不仅是艺术形式的创新,更是巴蜀文人精神在当代的生动复活,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鲜活范本。
![]()
图源于网络
精神根系巴蜀水土中的文人基因传承
巴蜀大地的雄奇山水与烟火人间,孕育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的精神谱系。杜甫流寓蜀地四年,在成都草堂写下《春夜喜雨》的温润,在夔州城头吟出《登高》的苍凉,将个人颠沛与家国苦难熔铸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悲悯情怀,其精神内核早已与巴山蜀水深度共生。苏东坡作为“蜀人”的精神象征,从眉山故里的少年意气,到黄州、惠州、儋州的宦海沉浮,始终以“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旷达与“自笑平生为口忙”的民生关怀,诠释着巴蜀文人的生命韧性。开幕演出《蜀道》虽非直接聚焦文人个体,却以“五丁开道”的坚韧、李冰治水的智慧,为观众理解杜苏精神提供了地域文化注脚:务实进取又包容豁达的蜀道精神,滋养出文人的精神品格。重庆歌舞团打磨十年的舞剧《杜甫》与四川省川剧院携手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献演的川剧《梦回东坡》,构成了文人精神传承的双璧,前者在夔州记忆中打捞诗圣的家国情怀,后者在眉山文脉中激活东坡的人生智慧,共同构筑起巴蜀文人精神的当代坐标。这种传承并非简单的历史复刻,而是对精神内核的精准捕捉。舞剧《杜甫》用舞蹈活化诗圣精神的目标,将《三吏》《三别》的悲怆藏于肢体语言;《梦回东坡》则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散文化演绎,让观众触摸到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灵魂底色。这些精神基因通过舞台艺术传递给当代观众,完成了从历史记忆到文化认同的转化。
舞台重构文人精神的当代艺术转译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的突破性意义,在于它找到了传统文人精神与当代审美语境的连接密码。艺术家们运用多元艺术语言,让杜甫的沉郁与东坡的旷达在舞台上获得了可感可知的现代表达。舞剧《杜甫》的双线叙事创造性地设置“双杜甫”形象,一个承载现实苦难的肉身,一个投射精神内核的灵魂,二者的隔空对话与肢体纠缠,将“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与“无力正乾坤”的无奈具象化。在《兵车行》舞段中,群舞演员以急促的脚步与扭曲的肢体,再现战乱中的生离死别,没有一句台词却让观众听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鸣;而《丽人行》则以柔媚舞姿与华美服饰构建盛唐幻象,与后文的破败形成强烈对比,这种视觉化的讽刺远比文字描述更具冲击力。这种以舞构剧的方式,既尊重了杜甫诗歌的精神内核,又契合了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川剧《梦回东坡》则以戏曲特有的写意性,完成对东坡精神的现代表达。该剧以苏东坡常州晚年的梦境为框架,串联起黄州悟道、惠州造桥、儋州化民等人生节点,打破了线性叙事的桎梏。在艺术处理上,它将川剧的游戏精神与东坡的豁达人格完美融合:初贬黄州时,“竹筒装铜钱,每天用一串,要是用超了,月底吃铲铲”的川味台词,以诙谐消解苦难;与王闰之的爱情场景,则通过川剧细腻的程式动作,传递“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这种处理让历史人物走出典籍,变成了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精神导师。
价值共振古今同频的精神回响
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总能在当代找到精神共鸣点。杜苏题材的展演,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共情,正在于它们将文人精神与当代社会的价值需求精准对接,让历史智慧成为照亮现实的精神光源。杜甫的家国情怀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舞剧《杜甫》中,老年杜甫形象清瘦黝黑,演绎“登高望远”场景时,颤抖的肩背与坚毅的眼神,将诗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诚表现得淋漓尽致。当舞台上出现“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意象化呈现时,观众自然会联想到当代住房保障、民生改善等时代议题,这种跨越千年的价值呼应,让诗圣精神获得了现实生命力。苏东坡的旷达精神则为当代人提供了心灵慰藉。《梦回东坡》对“乌台诗案”后苏东坡的刻画,没有停留于苦难叙事,而是聚焦其在逆境中创造生活的智慧:黄州开荒种麦时的乐观,惠州酿梅酒的闲情,儋州教书育人的坚守。这些场景通过川剧的唱腔与身段,传递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生命态度。在竞争激烈、焦虑丛生的当代社会,这种精神力量显得尤为珍贵。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作品将文人精神从个体层面延伸至地域文化认同的构建。川渝共创的话剧《谁在敲门》以一个家族的故事反映一个时代的变迁,在川东农民子女的命运沉浮中,延续了杜苏关注民生的精神脉络。剧中地道的川渝方言与市井烟火,让观众看到巴蜀文人精神并非高居庙堂的清谈,而是扎根大地的生命体验。这种从“文人之魂”到“地域之根”的延伸,让文化传承有了更坚实的群众基础。当川剧《梦回东坡》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当舞剧《杜甫》的“双杜甫”完成最后一次转身,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巴蜀文人精神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复活”。杜甫的悲悯与东坡的旷达,不再是典籍中冰冷的文字,化作舞台上温热的生命体验,成为当代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养分。从“艺动巴山蜀水”到“共绘时代新篇”,巴蜀文人精神的当代价值,为我们提供了观照现实、安顿心灵的文化密码,巴蜀文化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书写着中华文明的新篇章。
作者简介:
刘畅,四川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副教授。郭晶晶,四川传媒学院2022级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学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