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动汽车越来越普及,我们都知道动力电池用得越久,续航里程就越短。
这一现象不是由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电池内部的化学变化和外部使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热管理系统好不好,也会直接关系到电池衰减得快不快,进而影响续航缩水的幅度。
![]()
1.为什么动力电池会衰减?
不过要搞懂续航为什么会衰减,得先明白动力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
现在市面上大部分电动汽车用的都是锂离子动力电池,它的续航能力强弱,关键看电池组能装多少可用的电。
而可用电量的多少,又直接和锂离子的移动效率、电极材料的活性有关。
电池充电和放电时,锂离子会在正极和负极之间来回进出,这个过程中,电极材料的微观结构会发生变化,还会产生化学反应,用的时间久了、循环次数多了,性能自然会下降。
![]()
电极材料失效是续航衰减最核心的内部原因
反复充电放电多次后,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会慢慢变化,原本整齐的结构变得破碎,能容纳锂离子的位置就变少了。
负极材料则可能出现吸附和储存锂离子的能力下降。
当正负极这种活性材料变少了,电池组能存的电、能放的电就少了,反映在实际使用中就是续航里程缩短。
这种材料的损耗是没法逆转的,是电池用久了的必然结果,但损耗得快还是慢,外部条件影响也很大。
2.动力电池外部的衰减因素
电池有一层膜,叫做固体电解质界面膜(简称SEI膜),它能阻止电解液和负极直接发生反应,保护电池。
但长期使用中,充电放电产生的热量、电解液的轻微分解,还有一些杂质离子,都会让这层SEI膜不断变厚,或者出现破损。
膜变厚了,锂离子移动时的阻力就变大了,充电放电的效率会降低。
要是膜破了,电解液就会和负极重新反应,再次形成新的SEI膜,这个过程会不断消耗电解液里的锂离子。
因此能参与充电放电的锂离子少了,电池能装的可用电量也就跟着下降了。
在影响电池衰减的各种外部因素里,热管理系统的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
锂离子动力电池对温度特别敏感,主流电池最适合工作的温度是25℃到40℃,温度太高或太低,都会让电池衰减得更快。
![]()
温度过高时,电解液分解的速度会明显变快,产生的气体会让电池内部压力升高,同时还会加速正极材料的结构坍塌和SEI膜的异常增厚;更严重的是,高温下电池可能出现热失控的危险(也就是电池剧烈发热、起火等极端情况),即便没到这么严重的程度,也会对电池内部结构造成永久性损坏。
低温环境对电池寿命和续航也很不友好。
用比喻的话来讲,温度低的时候,电解液会变稠,锂离子在里面移动的速度会变慢,导致充电放电的效率降低,一次充电实际能用上的电量变少,这就是冬天开车续航里程大幅缩水的主要原因。
要是在低温下强行快速充电,锂离子来不及移动到负极,就可能在负极表面堆积,形成像小树枝一样的锂结晶,叫锂枝晶。这些晶体会刺穿SEI膜,导致正负极直接短路,不仅会突然让电池容量下降,还会有安全风险,进一步缩短电池的使用寿命。
锂枝晶(网图侵删)↓
![]()
3.热管理系统起到什么作用
好的热管理系统,能通过控温和调平温度,有效减慢电池衰减的速度。
它的核心作用有两个,
一是不管在什么使用场景下,都把电池温度尽量稳定靠近在最佳范围,比如液冷给电池降温,冬天用PTC加热器或者pi加热膜给电池预热,避免极端温度伤害电池。
![]()
二是让电池组里每一节小电池的温度都差不多,防止有的电池局部过热或过冷,出现“有的衰减快、有的衰减慢”的情况。
反过来,如果热管理系统设计得不好,或者用久了性能下降,电池组容量下降的速度就会更快,续航缩水也会更明显。
总的来说,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续航变短,是电极材料损耗、锂离子浪费等内在原因,和温度环境、充放电习惯等外在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热管理系统通过控制电池温度、平衡内部温度,直接影响着这些内部衰减过程的快慢,是减缓续航缩水、延长电池寿命的关键。
我是宝益科技,深入研究分享新能源汽车配件、动力电池热管理材料创新解决方案,你续航衰减还有什么疑问,或者对我有什么改进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