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刘承源
2025年4月28日,中国馆四川活动周在日本大阪世博园正式启幕。而在第七个夜晚,当我再次抱着器材从西门走回一公里外的中国馆时,忽然意识到:这场声势浩大的“四川活动周”,于我而言,不仅是无数夜路的总和,更是每一个异国面孔在三星堆青铜神树前凝神的瞬间、在川剧变脸喝彩时眼里的光——它们汇成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细腻注脚。
![]()
在大阪世博园
我的工作很具体:拍摄、剪辑、协调。那部在展区循环播放的《四川生物多样性》短片,是我花了三个通宵剪辑完成的。当看到一位日本老奶奶在我的片子前驻足,对着大熊猫的镜头露出慈祥的微笑时,我觉得所有的熬夜都值得。这种满足感很自我,却无比真实。
最让我触动的是“大阪遇见川菜”的活动现场。我举着相机,在人群中捕捉各国观众品尝川菜的表情。一位法国小伙子被麻婆豆腐辣得直吐舌头,却兴奋地拉着我问:“这是什么神奇的香料?”我一边调整焦距,一边用蹩脚的英语解释“花椒”。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什么是文化传播——不是宏大的叙事,就是一个法国青年被四川味道征服的瞬间。
![]()
工作中
深夜的世博园别有韵味,凌晨的园区格外安静,只有我的脚步声在回荡。偶尔会遇到其他国家馆还在加班的工作人员,我们相视一笑,那种默契仿佛在说:“你也还在忙啊。”这份在寂静中建立的跨国情谊,与白天的热闹喧嚣形成了奇妙的对比。
拍摄川剧变脸时,我和演员们在休息间隙聊天。卸了妆的他们,就是一群普通的年轻人。其中一个女孩说,每次看到外国观众惊讶的表情,她就觉得这门手艺特别值得。说着这话时,她正在小心翼翼地修补头饰,那份专注让我动容。我的镜头记录下了他们在台上的光彩,也记住了他们在台下的朴实。
被同事戏称为“西门公子”,起初觉得是个玩笑,后来却品出了别样的意味。这七次往返,让我看到了盛会背后的真实模样——不是永远的光鲜亮丽,而是无数个普通人在各自岗位上的坚持。我拍的每一个镜头,协调的每一件物料,走的每一段夜路,都是这个宏大叙事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
前方小伙伴合影
当活动结束,看着媒体报道里的辉煌数据,我想起的却是那些微小的瞬间:日本小朋友因为变脸表演发出的惊呼、深夜加班时与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点头致意、同事叫我“西门公子”时的笑声。这些碎片拼凑起来,才是属于我的世博记忆。
或许,这就是现场工作的意义——在宏大的命题下,找到属于自己的真实。我不只是在报道一场活动,更是在亲历一段人生。这段日子里,我不仅是记录者,也是被这段经历改变的人。那些走过的夜路,拍过的笑脸,都将成为我职业生涯里最珍贵的收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