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首周聚焦资源约束下的城市治理创新模式后,第二周课程持续深入,围绕商务楼宇更新提升、城市更新机制创新、历史风貌保护传承、滨水空间品质提升、重点地区规划实施等核心议题,邀请政策制定者、项目操盘人拆解上海实践路径,在理论阐释与案例剖析中,展现超大城市规划建设的系统思维与“绣花功夫”。
存量・赋能
面对上海商务楼宇空置的挑战,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徐明前副局长分享了破局之道。他指出,这既是压力,也是推动功能升级的契机。上海创新建立了由市领导牵头、多部门协同的经济调度机制,从供给与需求两端发力,系统性推进楼宇更新。核心策略是“五个结合”,强调在坚守总体规划战略定力的同时,支持合理功能调整。通过划定10个试点单元、开展“八项行动”,上海正探索“垂直混合”等新模式,为区域发展注入新活力,实现从“规模存量”到“价值增量”的动能转换。
![]()
徐明前副局长介绍《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商务楼宇更新提升路径研究》
现场听众提出了市场关切的核心问题:社会资本如何参与更新?大量长租公寓会否影响城市核心功能?徐明前回应,政府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城市更新条例》路径成为“更新主体”,或借鉴漕河泾经验,以基金模式共享收益权。他强调,更新绝非简单“改公寓”,而是精准匹配需求的功能优化。此轮更新旨在通过多元模式激发市场活力,共同支撑上海“五个中心”的功能实现。
水城・共融
面对超大城市高密度发展、更新转型和公共空间品质跃升的多重任务,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详规处周建非处长围绕“一江一河”沿岸地区规划实践的理念、策略、方法和成效,系统阐明了上海正从“打通岸线”走向“水城共融”,把黄浦江、苏州河作为城市的水系骨架,塑造兼具产业策源、城市形象、人文标识、日常生活与生态安全的复合界面。新一轮提升规划将通过公共空间开放、跨岸协同、蓝绿网络贯通、历史风貌系统保护和产业功能错位协同,推动“一江一河”从连续开放的滨水界面,跃升为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的世界级滨水城市客厅。
![]()
周建非处长介绍《“一江一河”沿岸地区功能融合与品质提升》
有学员提到滨水区视觉形象、江河定位和慢行系统等具体问题。周建非回应:滨水区管理正在从单点项目管控转向整体城市设计管控,包含天际线、色彩、“第五立面”等,希望把“每一处建设都拉回设计逻辑”;对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关系,她强调两者并非简单分工互补,而是基于各自历史积累形成了不同角色——黄浦江面向全球展示、承载大尺度更新,苏州河则以 “小尺度、生活化” 为特色,侧重 “修补”;在慢行系统建设上,她表示正在通过贯通断点、组织跨区连贯线路、研究骑行高速走廊和增设跨越支流步行桥,把滨水活力向腹地、向通勤半径延伸。
联创・更兴
面对上海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的城市更新任务,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更新处骆悰处长的授课围绕“‘三师’联创”这一更新机制展开,他以外滩更新单元实践为样板,深入解析了上海“三师”联创创新工作机制如何在保护历史风貌、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引入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同时,通过统筹平台和项目实施主体,解决多产权、多诉求、多约束的复杂博弈,探索“政府统筹+专业协同+市场参与”的上海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更新经验。
![]()
骆悰处长介绍《实施“三师联创”强化多专业协同——外滩更新单元规划实践》
骆悰在结语部分强调:“当前城市更新工作的本质内涵是城市治理,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焕新,‘更新’只是手段,目的是‘更兴’。与传统规划相比,仅仅设计方案是不够的,更需要提供解决方案。”回答学生提问时,骆悰透露第二届上海城市更新优秀实践案例评选近日已经开始,本届专设“三师”联创等团队赛道,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传承・焕新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风貌处戴明处长的课程围绕《上海历史风貌保护指南》给出了历史风貌保护的系统化路径:历史风貌不再只等同于少量“老建筑”的单点保留,而被视为城市核心竞争力与公共品质的重要资源,需要在整体城市更新中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上海将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点、线、面” 结合的全域保护体系为基础,针对历史风貌区、优秀历史建筑等法定对象及拓展的风貌建筑,构建 “分区引导、分级保护、分类施策、分阶段落实” 的保护框架,实现历史文脉传承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协同统一。
![]()
戴明处长介绍《传承历史文脉、讲好上海故事——<上海历史风貌保护指南>政策解读》
围绕风貌保护与活化利用,戴明在课后回应了同学们的提问,针对学生提出的研究方向,他强调上海在城建历史档案、实地样本、专业团队方面有全国领先的完备条件,呼吁青年研究者深挖上海本地历史档案、技术资料和修缮实践,形成真正可复用的知识资产。
共创・新生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沈璐副院长将大吴淞地区的规划,置于上海城市发展宏大的时空脉络中娓娓道来。她指出,继过去20年沿黄浦江南段发展后,上海未来将向北聚焦吴淞这一城市副中心,推动“钢铁锈带”转型为汇聚科创力量的“国之重器”新舞台。面对这片产权复杂、基础设施老化的工业遗存与破碎生态基底,团队提出以“蓝绿空间”为先导,用生态脉络重新缝合被厂区割裂的城市肌理。规划创新采用“三师联创”机制,实现多专业协同设计,并通过“标地营造”提升土地价值与空间品质,为科创、文化等新功能预留弹性。
![]()
沈璐副院长介绍《超大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未来模式——大吴淞地区专项规划及实施》
有观众提出区域未来功能配比与人口来源问题。针对商务商业比例,沈璐回应目前规划以三个“三分之一”为原则,平衡安排住宅、产业与公共服务。面对上海人口总量封顶的现实挑战,她坦言吸引年轻人口是最大难题,各地都在争夺有限的人才资源,大吴淞必须通过持续的高品质空间营造,主动创造吸引力,为上海城市结构优化探路前行。
第二周课程从“商务楼宇”的焕新赋能,到“滨水空间”的系统营造、“专业协同”的机制创新,再到“历史文脉”的活态传承,“重点地区”的未来思考,立体呈现上海“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实践路径。后续课程将继续围绕低碳发展、社区规划等议题,深入解读超大城市治理的 “上海方案”,推动 “政产学研” 协同,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凝聚智慧力量。
![]()
![]()
![]()
(来源:上海规划资源教育培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