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时任《凤凰周刊》记者部主任的邓飞在贵州山区亲眼目睹了乡村儿童的困境:父母进城,儿童留守,数千万的学童在校园中忍受着饥饿。
与此同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一份调查报告揭示了更严峻的现实:中西部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摄入严重不足,受调查的学生中12%发育迟缓,72%上课期间有饥饿感;学校男女寄宿生体重分别比全国农村学生平均水平低10公斤和7公斤,身高低11厘米和9厘米。
![]()
邓飞记者没有止步于记录。
他联合500名同行与数十家主流媒体,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于2011年4月2日发起免费午餐基金公募计划,首所免费午餐试点学校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花溪彝族苗族乡沙坝小学开餐,169名孩子第一次尝到了热气腾腾的午餐。
从此,调查的笔杆化作公益的旗帜,新闻人的责任感在土地上生根发芽。
![]()
从黔西山峦到青海高原,从最初的一所学校到如今遍布全国26个省区的2030所开餐学校,从最初的169人到如今的46万人,这束由记者们点燃的星火,已燎原成一场持续十四年的爱心接力。
在第26个记者节到来之际,我们以文字为媒,向免费午餐公益行动的发起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这束由新闻人点燃的公益之火,用十四年光阴照亮了无数乡村孩子的童年,也让记者“守望社会,传递温情”的信念在一碗热饭中得到了最温暖的诠释。
免费午餐的十四年,是无数爱心参与者用脚步丈量的公益长征。
发起人与志愿者们走过泥泞与崎岖,踏访过一所所乡村小学,也亲手核对每一笔善款、每一袋米粮。他们用脚步串联起孩子的期待与远方的信任,用身体力行证明:公益不是一时感动的烛火微芒,而是长久陪伴的引路明灯。
十四年,也足够一个孩童长大成人。免费午餐的受益者中,有人已走进大学校园,还有人回到了自己家乡的学校,以“老师”的新身份正为新一批的孩子们烹饪免费午餐。
![]()
![]()
而点亮这些光的媒体人们,始终如一地站在光环之外,默默守护着灶台里的火苗。那些被温暖过的童年,那些被改变的命运,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这个世界的确会因为一群人的坚持而变得更好。
记者的笔,可以书写真相,也可以铺就孩子们走向温饱的路;镜头能曝光黑暗,也能记录下每一张吃饱后绽放的笑脸。
![]()
今天,当我们看见乡村孩子们餐盒里盛满的肉菜蔬果,嗅到食堂里经年不断的饭香时,我们不会忘记——
是你们,让“让每个孩子免于饥饿”从新闻标题变成掷地有声的誓言;
是你们,用十余年坚守告诉世界:新闻人的使命,不仅在记录时代,更在推动时代。
致敬免费午餐发起人,致敬每一位以笔为犁、耕善不辍的媒体人!
项目执行
杭州免午公益服务中心
品牌审核
免费午餐基金品牌审核组
-------免费午餐·小善大爱-------
2011年4月2日,邓飞联合500名记者、
国内数十家主流媒体和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
免费午餐基金公募计划,倡议公众共同帮助
乡村孩子们享有安全营养的在校午餐。
截至2025年9月底,
免费午餐基金联合多方力量
累计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2030所学校开餐,
共计帮助超过46万人吃上热气腾腾的午餐。
扫码添加餐妞妞微信
一起好好吃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