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初春,纽约市市政厅前的广场上挤满了举着标语的民众,有人欢呼 “终于等到为底层发声的市长”,也有人举着 “警惕激进改革” 的牌子神情凝重。
这场热闹又充满对立的场景,都源于一场改写纽约政治史的选举。
34 岁的民主党人马姆达尼,以 “90 后” 民主社会主义者的身份,成功当选为纽约市史上最年轻、背景最多元的市长。
7 岁时,他跟着做学者的父亲和知名电影导演的母亲,从乌干达坎帕拉搬到纽约皇后区,在布朗克斯科学高中打下扎实基础,又在缅因州包登学院拿到非洲研究学士学位。
优渥的家庭本可让他走上精英路线,可毕业后为低收入移民家庭提供法律与住房援助的经历,让他亲眼见过移民在逼仄出租屋里挣扎的模样,也让他下定决心踏入政坛。
2020 年首次参选就击败连任五届的老牌州议员,2024 年 10 月宣布竞选市长后,又在没得到党内大佬支持的情况下,以 13% 的优势赢过前纽约州州长。
这样一路冲破建制派、商业精英阻碍的 “逆袭者”,给纽约这座世界金融之都带来了免费公交、30 美元时薪等全新政策主张,也让外界直呼 “美国城市政治版图迎来大地震”。
![]()
激进主张引发的多元争议
马姆达尼的一系列政策主张,自提出起就引起争议。
其中,2030 年将最低工资提至每小时 30 美元的计划,成为中小企业主心中的 “不定时炸弹”。
纽约餐饮协会公开表示,该政策可能迫使近三成小型餐馆面临裁员、倒闭困境,部分经营者甚至坦言。
若政策落地,只能通过提高菜品价格转嫁成本,最终让普通消费者买单,这无疑会加剧基层民众的生活压力,与政策初衷背道而驰。
![]()
在住房与民生领域,他主张冻结租金管制房租金、多建可负担住房。
还计划推出政府运营的平价杂货店,这些举措虽让低收入群体看到希望,却遭到市场派人士的强烈反对。
经济学者指出,房租冻结可能打击房东出租意愿,导致住房供给进一步减少,反而加剧住房紧张。
![]()
而官营杂货店的模式若缺乏合理规划,不仅难以盈利,还可能挤压民营杂货店生存空间,破坏市场自主调节的平衡机制,让本就复杂的民生问题陷入新的僵局。
争议还延伸到族群领域,纽约犹太人社区因马姆达尼长期反以色列的立场倍感紧张,多个犹太社团公开表达担忧,认为其立场可能影响纽约多元族群的和谐共处。
与此同时,华尔街金融精英们也对他 “向年收入超 100 万美元个人及大企业加税” 的主张充满恐慌,担心这会削弱纽约对资本的吸引力,改变城市长期以来的发展轨迹。
![]()
从团队组建到承诺落地的初步实践
胜选后的马姆达尼展现出雷厉风行的作风,第一时间启动执政筹备工作。
他公开宣布,将在一个月内组建一支 “兼具能力与同理心” 的政府团队,核心目标是快速推进免费公交、扩大公办托育、启动住房开发项目等竞选时的关键承诺。
为确保政策落地,他还专门成立了多个专项工作组,分别对接不同领域,从政策细化到执行监督,形成完整的推进链条,力求让民众尽早感受到政策红利。
团队组建方面,马姆达尼的举措令人眼前一亮,他公布的过渡团队名单完全由女性组成。
![]()
这一打破常规的做法,不仅彰显了他对性别平等的重视,更传递出全新的执政风格。
过渡团队负责人表示,团队成员涵盖社区服务、政策研究、公共管理等多个领域,均具备丰富的基层经验,能够更好地理解民众需求,为政府决策提供贴近民生的建议。
这一安排也让外界看到,马姆达尼试图摆脱传统政客的行事模式,以多元化、接地气的团队形象赢得更多支持。
![]()
当选次日,马姆达尼便通过新闻发布会直面公众与媒体,主动回应各方关切。
他强调纽约作为 “移民之城” 的多元属性,承诺将继续保障移民群体的合法权益。
同时明确表示,愿意就民生问题与白宫展开对话,但在免费公交、最低工资等核心政策上,绝不会轻易妥协。
发布会上,他从容应对记者提出的尖锐问题,既展现出坚定的立场,又不失灵活的沟通态度。
让外界看到这位年轻市长在复杂政治环境中刚柔并济的执政智慧,也为其执政开局奠定了初步的舆论基础。
![]()
跨阵营互动中的政治张力
在联邦层面,总统特朗普对马姆达尼的抨击从未停歇,他多次在公开场合将马姆达尼与国会民主党人绑定。
直言 “民主党已彻底走向极端”,试图将其塑造为 “破坏美国传统的激进分子”。
不过,与竞选期间 “暂停联邦资金”“派国民警卫队进驻” 的强硬威胁不同,特朗普并未将这些言论转化为实际行动。
有分析认为,这既与共和党内部对纽约事务的分歧有关,也反映出联邦层面若强行干预地方治理,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舆论反弹。
![]()
民主党内部的态度则呈现明显分化,总统拜登、纽约州民主党主席等核心人物。
直到马姆达尼胜选数天后才姗姗来迟地发出贺电,且贺电内容仅泛泛提及 “期待合作”,对其激进政策避而不谈。
这种 “冷处理” 背后,是党内温和派对马姆达尼路线的担忧,他们担心过度激进的主张会影响民主党在中间选民中的支持率,甚至拖累 2026 年中期选举。
而党内进步派则对马姆达尼表示力挺,部分议员已公开表态,愿在国会层面为其政策落地提供支持,党内分歧的持续存在,为后续政策推进埋下了不确定性。
商界的态度转变则成为博弈中的意外变量。竞选期间激烈反对马姆达尼的华尔街富豪群体,如对冲基金巨头阿克曼,在其胜选后公开表达祝贺,并表示 “愿就城市发展议题展开对话”。
![]()
纽约商会也调整立场,组织企业家与马姆达尼团队进行闭门会谈,探讨 “加税政策的合理边界”。
这种转变并非源于对政策的认同,更多是商界对执政现实的适应。
他们意识到,与其持续对抗,不如通过沟通争取更有利的发展环境,而这也为马姆达尼的执政创造了一定的合作空间。
![]()
多重挑战下的纽约政治实验
预算危机是马姆达尼面临的首个 “硬骨头”。其力推的免费公交政策,每年将让纽约市损失约 12 亿美元的票务收入,这笔资金需完全依赖财政补贴填补。
而当前纽约市财政赤字已达数十亿美元,若无法通过合理渠道筹措资金,不仅免费公交难以持续,还可能挤压教育、医疗等基础公共服务的投入,形成 “拆东墙补西墙” 的困境。
如何在保障民生承诺与维持财政平衡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他执政初期的关键考题。
复杂的官僚体系则为政策落地设置了 “隐形障碍”。
纽约市拥有全美规模最大的地方政府架构,部门间权责交叉、流程繁琐,传统上政策从出台到执行需耗时数月甚至数年。
马姆达尼虽组建了专项工作组推进政策,但基层官员对其激进政策的接受度参差不齐,部分官员仍延续以往的工作节奏,导致部分住房开发、托育扩面项目推进缓慢。
![]()
如何快速整合官僚体系,建立高效的执行机制,直接决定着其政策能否真正惠及民众。
选举期间,马姆达尼的主张虽凝聚了底层群体的支持,却也加剧了与商界、犹太社区等群体的对立。胜选后,尽管他多次表示 “愿倾听不同声音”,但尚未推出具体举措缓解分歧。
例如,针对犹太人社区的担忧,其团队仅发表模糊声明,未明确调整对以色列的立场;面对中小企业的诉求,也未提出减税、补贴等配套措施。
若社会分裂持续加剧,不仅会引发更多抗议活动,还可能导致政策推行遭遇更大阻力,让 “政治实验” 陷入困境。
![]()
结语
马姆达尼执掌纽约的这段历程,既是一场草根力量挑战建制的尝试,也是一次民主社会主义在全球金融之都的实践。
他的激进政策承载着底层民众的期待,却也面临现实的重重制约。多方博弈的张力、多重挑战的叠加,让纽约的未来充满悬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