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科技发布会竟演变成“打假现场”。11月6日晚,小鹏X9超级增程技术发布会上,董事长何小鹏在机器人IRON通电运行状态下,亲手剪开其腿部覆盖件,露出金属骨架和液压管。这个本该展示技术突破的环节,却因何小鹏的哽咽发言显得格外沉重:“希望这是最后一次证明机器人是它自己。”
image
这场信任危机始于前一天的科技日。当全新一代IRON机器人以猫步姿态亮相时,超半数网友留言质疑“里面藏了真人”。这种集体怀疑并非偶然——在中国企业首次实现人形机器人拟真行走时,公众的第一反应竟是“不可能”。这种认知错位暴露出一个残酷现实:我们已习惯在芯片、航天等领域见证国产突破,却对机器人这样的具象化AI成果保持着顽固的怀疑。
细究质疑声浪,会发现三个认知断层。首先是技术迭代速度远超公众预期,当IRON的关节弯曲角度达到人类水平时,观众本能地用“真人扮演”来解释;其次是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就像十年前总有人坚信国产手机芯片必有“外国血统”一样;更值得玩味的是社交媒体的解构效应,“藏真人”的调侃看似轻松,实则是用娱乐化方式消解技术震撼。
![]()
image
小鹏的应对策略折射出科技企业的两难境地。为自证清白,他们不得不采取破坏性展示——在通电状态下剪开价值不菲的机器人原型。这种“技术透明化”的代价令人唏嘘:本可用于迭代的研发资源,被迫消耗在消除偏见上。何小鹏那句“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既是对团队委屈的抚慰,也揭示了创新者面临的额外成本——他们不仅要攻克技术难关,还要承担公众教育的隐形负担。
这场风波暴露出科技传播的系统性难题。当中国企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首次实现动作拟真度超越波士顿动力时,本该获得的掌声变成了查证要求。这种现象在特高压、量子通信等技术突破时同样出现过,但机器人因其具象化特征更易引发直观质疑。这提醒我们:技术领先只是第一步,构建与之匹配的公众认知体系同样重要。
![]()
image
破局之道或许在于改变“自证循环”。与其在每次突破后被动回应,不如建立前置科普机制——像国家电网用特高压技术白皮书确立行业权威那样,机器人领域也需要可量化的拟真度标准。更值得借鉴的是华为的“开放实验室”模式,让公众亲眼见证从机械骨骼到运动算法的进化全过程。
当何小鹏剪开机器人外壳时,他同时剪开了一个更深刻的命题:在AI狂奔的时代,我们是否做好了接受中国创新的心理准备?从特高压到人形机器人,每一次技术飞跃都在测试社会的认知弹性。或许真正的突破不在于证明IRON是机器,而在于让世界相信:能走出猫步的机器人,就该来自中国企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